12月19日上午,海淀区教研员邱霞老师莅临我校指导初二语文组教学。孙婷婷老师主讲了一堂《小石潭记》与《右溪记》的对比阅读课。副校长张继军,校长助理、中学德育处主任杨磊出席此次教研讨论并作指导。
该课是初二语文备课组在当今中考文言文教学新趋势大背景下开展的教学尝试,由初二语文组共同备课,教研组协助磨课。12月15日确定内容开始准备,17日第一次备课组内磨课,18日第二次教研组内磨课,19日正式上课。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元结的《右溪记》同为记永州山水之游记,前者作于柳宗元因“八司马事件”被贬永州时期,是其《永州八记》最为著名的一篇;后者作于元结任道州刺史之时,是其“道州系列”山水游记中的佳作。两篇文章所写风景相似,然而写作方法与思想情感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颇值得对比分析。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与积累,学生基本能借助课下注疏通文本大意,《小石潭记》的学习也使他们对古代山水游记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写景的方式和景物中传达的文人情思,学生把握起来还稍微有些难度,因此本堂课希望通过《小石潭记》的方法复习迁移到相近文本的学习,同时对古代山水文学的传情达意有更深刻的体悟。
课后,参与备课和听课的老师们与邱老师共同讨论研究文言文教学思路。邱老师指出,文言文要抓住重要实虚词来设计思路,不但要考虑到二个文本内容上的关联,还要考虑到词语与写作手法上的关联。这一点本课做得很好。针对这节课,邱老师与二位校领导又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课文的教学重点必须突出。明确通过对比阅读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要做到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拓宽思维深度。
2.问题的设置必须明确。比如在了解景色特征这一环节上,最初设置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自读《右溪记》第一段,看看作者写了右溪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征,请用文中词语来概括。”这样的连环问题很难让学生抓住重点。讨论中初二备课组长耿老师提议将问题改成“请同学们自读《右溪记》第一段,圈划出元结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征”,这样一来,学生的指令明确,思考问题自然也更加清晰。
3.课后的作业必须有针对性。在评课时,张校长指出课堂作业的布置存在针对性不强的缺陷,导致学生很难将课堂所学内容形成文字表述。针对此问题孙老师在课后又设置了一套练习题。
4.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空间”。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而需要更多思维参与的程序性知识需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因此在课堂上放手给学生“充足空间”是极为重要的。
除此之外,杨主任还提出对比阅读应该是使用“对比”的手段,来服务最终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对比阅读的教学时,应注意避免陷入繁复的对比程序,而是要直达教学目标本身。
这节文言文对比阅读课结束后,老师们对新趋势下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更加明晰,意识到文言文对比阅读的本质是“异中求同”,抓住词语与其内涵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性与普适性。今后初二语文组的老师们会继续努力钻研教法,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学业水平。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