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鉴赏·领悟·传承”,这几个词语蕴含了初二语文组对初中三年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理解。本学期初二语文组在上学期教研组文言文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文言文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为八下第三单元的《活板》《核舟记》。
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方法,因此在教学流程的安排上应力求科学合理。《核舟记》文章篇幅较长,学生一句句从头学到尾比较枯燥吃力,也不利于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将文章分层,理清头尾两层后,再针对文章中具体描写核舟的2-5段进行细部研读。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研究不尽的话题。问题既要有针对性,又不能太过细碎。在《活板》的教学中,我只先后安排了两个较大的学习任务:(1)通解文章第二段,并为段落分层,理清这一段的说明顺序。(2)说一说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活板的特点“活”的。这样的问题是紧紧围绕说明文三要素设计的,能使学生十分明确自己是在学什么、做什么。同时,文言文也是传递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本课的最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对活板发明者的介绍只有‘布衣毕昇’四字,你能不能从文章中活板的说明中感受到毕昇的形象?你认为作者沈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记叙毕昇的活板的?”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文化的深处。
在课堂上,真正有价值的自然是学生即使碰撞出的思维火花。因此在课堂板书的设计上,我力图使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内容层层累加、逐渐生成。这样生成板书,也便于展现学生对文本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理解过程。
小组活动的使用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个体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课堂情况来安排。因此,“简约实效”是其开展活动的第一原则。在本学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在每次备课前都会谨慎地考量课堂上是否真的需要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我意识到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最好给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这些问题在多人交流时可以通过碰撞得出更丰富、更完善的结果。小组在集体对文章通译《核舟记》时,就在讨论“为”这个词的意思上出现了很有味道的结果。“为”的基本意思是“做”,有同学提出“为”像英语中的“do”,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翻译成不同的含义。如在“为宫室、器皿”一句中可译为“雕刻”,在“又为活板”中可译为“发明”,在“为坛而盟”中可译为“修筑”等等。大家在小组中不仅将问题讨论清楚,还拓展了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这样的小组活动才是有效果的。
近几年的中考语文改革力度逐年加大,既强调立足于书本,又强调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强调文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对学生理解、传承、发扬中国文化的意义。面对此种变革,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文言文的教法有所扬弃。首先,认识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师要树立母语意识,语文学科教学要将教学目标指向母语学习。母语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若没有这样的认识,《活板》到了学生眼中,就变成了枯燥的程序说明。而沈括对毕昇的敬意与赞叹、隐于文中的毕昇形象都失去了立足的根基。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带领学生一起传承、领悟、把握文言文所承载的宝贵而丰富的人文价值才是对今后教学的准确定位。其次,从漠然的司空见惯中发现鲜活的生命与文化。好的语文教学,要把着教材的“脉”,找到那些体现“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应普遍青少年心性的、具有民族语言味道的“题眼”,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奇巧”是核舟的特点,若不带着学生推文字,又怎可能核舟身负的精巧工艺与文化内涵?最后,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并不是随着古人的离去而烟消云散,时至今日,它不仅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骨髓中,这需要教师给学生精心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这样一来,在教师润物无声的引导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悄然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又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初二语文组的老师都在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教学方向。我们的教学坚持始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段目标的明确定位,坚持过程中对学法的点拨落实,坚持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坚持顺应中考改革的方向,坚持课堂知识在课外的实际运用,坚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加深文学积淀,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立足文本,迁移运用,弘扬传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虽然前途漫漫,任重道远,但我们上下求索,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