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组研究课反思

作者: 时间:2014-10-22

知不足而后进——作文审题方法探究课反思

初三语文组申冬梅

中考作文的审题,历来都被认为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对学生而言更是充满困惑,他们期待有非常奏效的解决的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将方法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一套简单易行的审题方法,他们亲身参与每个方法的探究和归纳,体味到了学习的过程,既印象深刻,又充满成就感,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模式,从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最初的预期,下面简单谈谈这次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开学伊始,初三语文备课组就将“阅读工程”定位在作文的系列研究课上,作文“审题”课是其中的一项。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首要目标就是为了落实“阅读工程”,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探究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审题意识,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解决学生作文审题中存在的问题。方法的探究是整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归纳方法则是难点。

二、课堂设计

整个课堂教学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初识审题真面目

由清代郑燮的《竹石》一诗导入,作文审题好比“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咬定方法不放松,必定能够审清题目。明确审题的重要意义,什么是审题?审题失误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审什么(限与不限)?出示北京近五年中考作文题目、要求做分析,明确本节课重点。

接下来分析有导语的命题作文:14年北京中考题目“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学生明确题目包含的内容有提示部分、题目部分、要求部分;分析2012年北京中考有导语命题“少年风采”,学生得出不受限部分包含写作重点、材料、取材范围;受限部分是题目的修饰语“少年”以及写作要求。

最后“牛刀小试”进行“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题目解析,逐一分析题目中的受限部分和不受限部分,受限是题目中的“我”,强调个性的表达,是事件的见证者、感受者、体验者、收获者。不受限是题目中的……,根据题目“世界”的提示部分发散思维分析开去,还有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还可以是典型的爱好,也可以是对某个学科的爱好,同时也可以是某一次尝试等等。从而得出作文审题要细致入微,通读题干,从题目、材料、导语到写作要求,全部仔细阅读,确定写作的取材范围和重点的结论。

环节二:身在审题中

无导语的全命题比有导语的要难,进行重点探究。通过作文题目的形式短语、词、句子,分别探究不同题目形式的审题技巧。得出方法:(一)捕捉表层含义——抓题眼(方法一~五)、明关系、盯副词、审修辞、缩范围(大题小作,虚题实作);(二)挖掘内在含义——象征义(小题大作、实题虚作,适合抒情散文)。最后“牛刀小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趣事”审题分析练习。学生完成课堂小结。教师赠语:“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怎么审,最后都“万紫千红总是春”。

环节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布置作业,从给出的题目中任选三个题目运用方法进行审题分析。

三、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方法归纳主要通过题目的构成形式,即短语、独词、句子来分析,对于不了解语法结构的学生来说,补上语法一课是必要的,否则学生会更加迷惑。涉及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仅仅有40分钟,节凑显得前松后紧,结果占用了下课的几分钟时间,后面进行的比较仓促。ppt的底色有点深,只能关灯,影响视觉效果,以后颜色以白底色为主,这样教室可以开灯,效果会好很多。也是内容多时间紧的问题,导致有些探究没能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致使没能做到全班参与。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还存在有时间听课确没时间记笔记的问题,以后这些都需要注意和改进。

要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指导学生审题,其实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也有很多老师在研究,这条路恐怕要一直走下去,任重而道远。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