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英语教师刘金龙区级公开课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4-03-05

精益求精,因人施教,关注细节,成就卓越

——3月4日海淀区英语阅读教学公开课课后反思

初三英语备课组 刘金龙

2013年12月19日是对于我这样一名青年教师意义深远且难以忘怀的日子。

就是在这一天,有着几十年英语教学研究与指导经验的海淀区英语教研员林萍老师莅临我校听课指导,最令我感到激动与难忘的是,林老师走进了我的课堂并听了一节我的阅读课。经过对教材的细心钻研,精心的备课与反复打磨,我的这节阅读课受到了林老师的肯定,并给林老师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林老师当即决定给我一次上区级公开课的机会。这样一次宝贵的机会对于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可以说是梦寐以求的,这令我感到惊喜万分,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于是乎,接下来日子里,我的生活走进了更令我难忘的片段。

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为学校争光,从2013年12月底开始,我和组内的同事一起开始了这节公开课的研究与备课。经过对本篇文章的主题、文章结构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共同确立了本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经过一周的时间,我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已初步确立,并同组内的老师们一起进行修改与研究。

新学期开始我们请来了百忙之中的林老师,对这节公开课进行指导。林老师与我校张校长一同听了我的第一次试讲,结果是长达两个小时的评课指导与整整几页纸的修改意见。当时我的感觉,可以说是美猴王脚底打滑,摔下了筋斗云,眼冒金星。

之后,我冷静下来,开始细心琢磨林老师与张校长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与组内的老师一同打磨。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且煎熬,但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专家们对教学研究的精益求精与钻研精神。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在个人的教学观、教材内容的把握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对于一名英语教师来说,在设计一堂阅读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和阅读能力,作为这节的重中之重。即要求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然而,青年教师却容易往往只注重课文当中的语言点,而忽略对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阅读策略的渗透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其实,教师在针对一节阅读课进行教学环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走进两个极端:

(一)在常态课中,许多教师过度关注语篇中词汇、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解,而缺乏对语篇的深入分析,把原本有趣的阅读材料变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单纯学习语言点和语法的手段,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索然无味。教师常常觉得,把语篇中的新词汇、新的知识点讲解完了,语篇的分析就结束了。经过此次公开课的备课工作,我感悟到课文的首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而首先是用来阅读的;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其次是提供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

(二)有些教师,尤其是在公开课中,又刻意回避语言点,对新词汇和语法教学轻描淡写。 此次公开课的备课工作使我认识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不主张淡化语言点,只是提出教师不要过于强调单纯传授语法知识的做法,不要脱离语境讲授和记忆语法规则和语言点,学生不要脱离语境去进行学习。相反,学生对语言点的了解与掌握应该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水到渠成的。除以上两个极端外,经过这次公开课的磨课,我认为还有两个要素,是容易被教师忽略的: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缺乏梯度,对阅读方法的渗透与指导不够全面。譬如,就以细度文章,并补全表格信息这一任务为例。最容易被教师采用的方法便是让学生逐段阅读,然后填表。但其实我们不妨让学生在阅读某一段后填表,而在阅读另一段后,只记录关键词,并且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对整段内容进行复述。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感到挑战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更对学生的阅读策略与口语表达能力进行了高效的培养与提升。

(二)在阅读中缺乏对学生朗读与听读的训练。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然而,这四项能力并不是各自孤立的,恰恰相反,一节高效的英语阅读课教学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使之相互联系,同步提升的。

备课是天大的事,但备好一节课却要求教师从小处着眼,把握细节,全面透彻地钻研教材核心内容,并时刻重视对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培养。这的区级公开课不仅使我收获颇丰,更让我领略到了专家们对教学的严谨与对学生润物细无声之博爱。前边的路还很长,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每一步吾辈都须精益求精,因人施教,关注细节,成就卓越!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