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学校请来了人大附中的“国文教师”佟世祥,佟老师带来了一场名为《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尝试》的专题讲座。佟老师的讲座声情并茂,妙趣横生,言谈之间信手捏来的文学典故与犀利敏锐的独特视角使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收获了对课堂教学的新感悟。但最打动我的,却是佟老师对文学、对母语、对“国文”这个学科的热爱。这份热爱也再次提醒我在大学毕业时所树立的目标——做一个有学科信仰的语文老师。
在讲座中佟老师谈到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索与尝试,第一,充分展示学科魅力,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学科信仰;第二,提高讲授内容的含金量,以思想学识、文学文化的魅力吸引学生,丰厚其学养,提升其品位;第三,营造课堂气氛——静、活,而非闹、死;第四,教学活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第五,课堂语言如诗,是语言的艺术,要追求语言的磁力,讲课语言应力求文雅,力避野俗;第六,追求驳杂大气的语文课堂气象,课堂气象显现出一个语文老师的学识空间,精神规模,情感世界,拥有这一气象需要“道”高,“术”妙,道术相济大语文“杂”家;第七,追求语文课的本色,讲什么,是什么,不能讲这个,是那个,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佟老师的思索与尝试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日复一日的繁忙教学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间将“语文教学”异化为“考试培训”,将”喧哗骚动“误以为“参与认知”。学生仅仅将“语文”作为一门考试需要应付的学科,其实并没有树立自己对学科的信仰。这样的语文学习,当然是行之不远的。这让我想到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河南大河报给出了这样一个新闻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很是耸人听闻。北大那一年的自主招生正是以这个社会事件为题,让考生写出对这样的一个标题可以有多少种理解,以及考生本人对这个标题的看法。报社觉得自己的标题将成语“空前绝后”拆开来用,做法很是新颖聪明。但是在中国文化中“绝后”是一种极其恶毒的诅咒,这样的标题居然能通关过报社的审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纸头条,其本质是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与母语内涵的漠视。一个国家的母语被漠视,正是被抽掉了国家的根基。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而自2016年开始的中、高考改革将语文分数提升、英语分数下调正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我认为树立学生的学科信仰,首先就是让学生爱上这个学科。在第12周,张继军校长带着初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去上地实验学校听课学习。上地实验学校的杨宏丽老师在教研组工作汇报时向我们介绍并展示了该校“爱上语文”系列教学活动,让我大为震撼。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听说海淀区的部分学校有这样丰富驳杂的语文活动,但心里总有“对方是优质校,情况与我校不同”的想法,未能进一步地尝试实施。在那次听课后,我就试着在初一1班进行了“藏头诗”的教学。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学习过藏头诗的形式与基本的格律平仄规则后,学生在短短8分钟内便写出了为数不少且质量尚可的作品,这实在让我为他们的才思与创造力惊叹——其实学生的身上藏着无尽的潜能!但那节课最大的收获还不止于此。在课后一周后,仍有学生继续创作(包括班级中原本对所有学科都没什么学习热情的学困生)并与我切磋探讨。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自己的母语简直太神奇、太美妙了!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不正是在树立学生对学科的信仰吗?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语言、是文字、是文学、是文化。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中国的文化载体。语文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体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操和民族的审美情趣。一言以蔽之,语文就是生活。作为语文老师,树立自己对学科的信仰,帮助学生树立学科的信仰,其实就是在树立我们对母语文化的自信,树立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信。
佟老师在最后说他信奉这句话:“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总是水。老师的教学高度决定学生仰角的大小。”不错,只有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树立学科信仰、追求国文本色”,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做有现代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国文教师”是佟老师毕生的探索和追求,也应是我们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