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打磨初中英语阅读精品课 

作者: 时间:2013-11-28

同课异构,打磨初中英语阅读精品课

——记初中英语教研组精品课研究系列活动

阅读既是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又是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基本手段,因此阅读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阅读课本身的特点决定其不像听说课般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了攻克阅读课,初中英语教研组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说课、公开课、论文学习等方式对阅读课进行了探索。本学期,英语教研组对阅读课的研究依然未止步,通过精品课课题的理论学习、骨干示范课、同课异构、说课和精品课研究的方式打造旨在“既提高学生能力又传授学习技巧”的高效阅读课堂。

10月23日初三年级张霞老师、初二年级李广智老师的两堂校级骨干示范课又一次将英语阅读课的研究推向了高潮。张霞老师选择的是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上Unit 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谈论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该文章篇幅长、生词量大、句式复杂容易使学生对文本产生畏难心理而不易深入,这也是英语阅读课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经常使老师们棘手的问题。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何种方式最为直接、有效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张霞老师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健康与不健康的食物,这种导入方式与生活贴近且易于表达,能够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这篇较长的文章,张老师采取了“有层次”阅读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跳读、速读等基本阅读技巧各段攻破,通过阅读的三个基本环节——读前、读中、读后,设置不同的任务学习核心知识点,最终达到让学生运用核心知识与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李广智老师选择的是另外一套教材——剑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4 Our Planet中的阅读文章“Our fragile planet”。本篇文章以环境为主题,谈论了地球目前面临的自然灾难因全球变暖而加剧,旨在激发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话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易引起学生兴趣,但是文中频繁出现的有关灾难的词汇势必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李老师通过展现相关灾难图片的导入方式形象地将目标词汇进行了渗透,并通过读前预测,读中泛读、精读,读后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的方式谈论中国环境问题,将阅读技巧贯穿始终,巩固了所学核心知识。

这两堂课张校长进行了颇为中肯且实用的点评。她认为,两堂课对阅读策略方法的指导有效,阅读环节清晰,题目的设计顺序和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且课堂上落实了核心知识点,这就避免了阅读课重技巧轻知识点的误区。张校长在充分肯定了两名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又对英语组的阅读课从课堂导入到学法指导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张校长认为,导入的铺垫可以是词句层面的亦可以是观点上的渗透,并提出文章问题的回答要回归文本,充分使用文本,做到“从文中来,到文中去”以此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巩固知识。张校长还提出,作为阻碍学生阅读的长难句一定不能放过,要课堂上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长难句,并且阅读课要“有声朗读”,培养外国语学校学生标准的语音语调。

两堂精彩的骨干示范课且加之张校长的精彩点评及提出的阅读课的要求为我们的阅读课指出了更为鲜明的方向,让老师们受益匪浅。此后,三个年级英语备课组——初一、初二年级对剑桥Unit 4 Our Planet—Our fragile planet,初三年级对新目标九年级上Unit 6 I only eat food that tastes good进行了备课组内的“同课异构”,以打开思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了张校长的指点,老师们精心准备,每名老师的课在框架大体相同之外体现了细节的与众不同,比如在读后环节设计上,我的设计是列出了若干保护环境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被动接受,而王莉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用if/unless写有关保护环境的口号,让知识学以致用。我们并未满足于“同课异构”所碰撞出来的火花,之后每位老师进一步就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教研组的说课,这让老师们又有了一次交流探讨的机会。在一片热烈讨论的氛围中,我在想,谁说教学不是一门艺术?教学有着艺术之美——美是要经得起反复雕琢的,在反复雕琢中美才能更加持久。

经历了骨干示范课、备课组同课异构、教研组说课之后,汇集了老师们智慧的结晶,我代表初二英语备课组于11月20日对环保话题的阅读文章进行了同课异构。还是同一堂课,还是同样的一群老师们,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一堂反复打磨的课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根据张校长对我们阅读课提出的建议,博众“老师”之长,我对本堂课又一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根据老师们的评课,教学反思如下:

课堂导入:以“后天”这部电影中龙卷风的破坏片段切入,再用图片引入几个与生活相贴切的自然灾害(如东北暴雪、地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入文章相关词汇,处理了部分核心知识,但课堂引入时间过长,并且导入的词汇难度有些大,可以降低难度。

阅读环节:读前根据题目和图片让学生猜测课文的main idea,并用句式it is mainly about…能够表达出来。这项活动锻炼了学生预测的能力。读中,第一遍听音频&速读,各段大意的配对。活动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大意中所含关键词,以培养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但是可以采用直接与关键词配对的方式,这样能够更高效,学生听完录音后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第二遍阅读采用分段阅读分别设置问题的形式,答案必须说明出处,即从文中来到文中去。但目标词汇的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既不可单纯进行意思讲解也不可忽略不讲,根据张校长的指导,不可将词汇教学游离于阅读课文教学之外,因此我通过各个活动因此目标词汇,在语境中让学生猜测词义、相近词辨析(如rise,increase)等。读后的第一个环节即跟音频读课文,以巩固知识,调整语音语调。其次,学生根据板书所列框架复述课文。最后以自由讨论“What can we do for the global warming?”结束本堂课。但是由于本堂课是在初一4班进行,部分问题设计没有分析好学情对于初一孩子难度有些大,并且急于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虽然是跨年级借班上课,但应该提前了解好学情,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问题。此外,由于题目难度大而导致时间的不够用,读后活动中的复述课文未能完成。

虽然汇集了老师们的智慧有了张校长的指点,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及能力所限,本堂课还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

教学如一座可望不可及的高山,没有谁能攀上最高峰,也许它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一堂好课需要精心打磨,却永远不能以完美著称。作为一名教学一年多的新教师,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让我从一名“教学新手”逐步成长为对教学有了一定想法的教师,但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我努力成长!

初中英语教研组 彭萌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