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全天,我参加了两场信息技术教师进修。上午信息技术新任教师培训,在位于美丽园的教育信息中心培训基地,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刘菁老师关于《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的讲座,然后参观了培训基地校区各个教室;下午来到人大附小,听取了董传新老师关于《扣像特效的设计与应用》校本课程,并参观了人大附小各个信息相关教室,感觉大开眼界,收获颇丰。
一、听取《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讲座感想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他认为建设微课程有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而国内微课程主要观点认为:微课程在5至7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讲述一个教学知识点;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追求“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的境界;通常以教学视/音频文件出现;除了网上学习,还支持手机、微博等移动方式学习;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还可以综合使用。
这两种观点对比来看,国内微课程主流观点减少了对课后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实际上微课程理论构建时,学生的课后学习也是需要受到相当的重视。因此我认为在设计微课时,不仅仅要使微课内容精炼易懂,更要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或者布置课后任务,并设计相应的反馈方式,才能将微课程更高效更完善。
2.由微课程引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最近各个学校研究比较火热的一种授课方式,上上周我在万泉小学听取了一堂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课,感触良深。这次讲座中,刘老师从微课程角度出发,为我们讲解了微课程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的例子。
微课程的引入,将传统课堂教学“先教后学”的结构,颠覆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由此形成。在我国,“翻转课堂”经历了一些变革,最开始是上海市杨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的336杜郎口教学模式和昌乐二中2271高效课堂模式。这些模式并没有采取教师视频和在线学习系统,而是采取导学案的方式;其次山西新绛中学:每天只上半天课,课堂随便上网。上午是展示课,下午全是自习,放学后没有作业,升学率提高;重庆聚奎中学:一所乡村中学的“翻转课堂”实践,借鉴美国翻转课堂模式的同时,探索出了适合聚奎实际的“课前四步骤”“课中五环节”的翻转课堂基本模式。这些都是用于尝试和改革的学学校,并且这些尝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就我个人来看,每个学校的学情不同,“翻转课堂”产生的效果也会有差别,因此需要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研究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
3.关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生所期待的微课是什么样子。刘老师从选题、内容、把握一个中心“奇异点”、制作微课的技术指标等方面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制作一个生动的微课,并为我们讲解了微课所遵循的原则有:聚焦原则、简要原则、清晰原则、恰当运用技术原则和创新原则。下面我把刘菁老师对我们制作微课的建议摘录如下,供大家共同学习:
定位:时刻谨记您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内容:一个微课程只说一个知识点,要给学生提示性信息如:用符号图形标注,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等。
时间: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全局性:微课程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它教学活动配合,微课程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程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
总结: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
拓展:留心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与创造,例如,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创意。
二、参观美丽园教育信息中心培训基地
信息技术新任教师培训班班主任钟建业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教育信息中心培训基地。我们分别走进了远程会议办公室、专业化的录课室、带有据说亚洲最大的裸眼3D显示屏的教室、装配ipad的互动教学室、以及专门学习苹果系统的苹果机房。其中远程会议办公室早已实现了两校间的同时远程会议,专业化录课室有八台录像机位,苹果机房整齐的苹果一体机,都令我感叹。以后会常在这里进修,我也由衷期待在这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三、听取人大附小董传新老师《扣像特效的设计与应用》校本课程
下午我来到人大附小,上课前,人大附小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信息技术的授课情况。在三四年级阶段,人大附小的学生们已将三至六年级的课本知识全部学完,五六年级阶段,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本课程进行学习,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机器人课程、汽车开车课程、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影视制作课程、动漫制作课程、摄影课程等,有九个专业的教室及专业教师为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下午公开课在影视制作教室授课,是董传新老师关于《抠像特效的设计与应用》的校本课程。进到专业教室,我环顾了一下教室内的设备。周围一圈用来制作视频的电脑,前方讲台及控制电脑和大屏幕在左侧,前方中间是卷起来的各种颜色的幕布,教室中间架着一台用三脚架支撑的摄像机。
上课时,教师为同学们播放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特技镜头,并向同学们展示了这些镜头是如何拍摄的。同学们被激发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老师的要求,使用老师下发的学案学习本节课制作特技镜头的内容。当同学们都掌握得差不多时,教师令同学们按照分组,自己设计一个桥段,并在绿色幕布前使用摄像机录下自己导演的片段,合成到相关背景视频上。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全身心投入到导演、拍摄和制作中,教师到各个小组指导。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些小组的特效制作已初见雏形。
课后我们就本节课进行了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都提了一些宝贵的建议。我感叹了学校设备的精良,建设得完善,并深深感受到教师对校本课程孜孜不断的追求与开发。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是有原因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汲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勇于探索,踏实不浮躁;勇于追求,严谨不狂妄,才会有所长进,才能对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束语
从微观来看,每节课都是一个舞台;从宏观来看,人生也是一个舞台。舞台的大小不局限于周围的环境,而局限于人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未来梦,为了实现每个教师的教育梦,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多学习,增长知识和见识,为彼此梦想的绽放构建更大的舞台!
小学科学组 贾晨薇

裸眼3D屏幕

首师大刘菁老师讲座

学生课堂上自主拍摄制作视频
.jpg)
智能控制成果
.jpg)
汽车学习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