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我经过精心准备,认真备课,深挖教材,在五年级4班上了本学期的一节语文研究课,课文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主题为“尊严”的《为了他的尊严》。
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我所教学的是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的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首先,在课堂中我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的不同与对女主人态度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之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分析重点词句,而是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情感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能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要想使学生理解尊严在本课的含义,既要抓住独臂乞丐情感变化这一条明线,使学生深入独臂乞丐的内心世界,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要抓住女主人如何让独臂乞丐找回自己的尊严这一条暗线,使学生深入体验女主人的良苦用心,体会女主人的善良、智慧,较好地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9——12自然段把‘双臂健全的乞丐’与独臂乞丐进行对比,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即是用第二个双臂健全的不搬砖的乞丐的做法反衬出第一个断臂乞丐做法的正确,从中我们体会出女主人做法的善良、智慧与高尚。”学生第一次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有点难度。我用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推理,又用以前学的课文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反衬”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具体反思如下: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个别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不错”、“回答真棒”等,而没有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去评价、去鼓励。如果我能及时肯定:“你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只有把心融入文字,才能读出这么真切的情感。”当学生在理解语言有创意时,我及时鼓励:“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真了不起!”“你真会读书”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及时反馈并获得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就更好了。
2、由于为了节约时间的原因,在设计中回避了对关键词语在课文语言环境中的理解,看似有与新课标冲突之处,这也是本课题——“练为主线,读中感悟”需要研讨之处,如果学生能找准近义词,是否还需要在课堂中坚持新课标提出的“词不离句”的分析?我目前的看法是: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能独立完成近义词连线练习,就证明学生已经懂了新词的词义,像“尊严”这样的关键词在完成突破重难点的练习中迎忍而解。这正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虽然较圆满地完成了,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想,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索,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