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课系列报道】初二语文研究课《咏物抒怀类文章阅读讲评课》
5月13日下午,我于初二(4)班上了一节咏物抒怀类文章阅读讲评课,得到了听课老师及学生的一致好评。
本节课缘起于本学期期中考试的一篇题为“绝唱”的咏物抒怀类文章“惨烈”的答题情况。为积极参与到海淀区“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上学期末,我们备课组结合八年级下学期课文的特点,将学法指导具体定位于“咏物抒怀类文章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过研究和学习,我们得出阅读此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就是抓住“摹物状、赋物神、抒真情”,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熟知这种方法,基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理清文章。我们在欣慰的同时,却惊讶地发现学生在考试中此类文章的阅读得分情况并不理想。调查访谈中,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能读懂文章,可是答题却得不到分。经过仔细的分析,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够顺向地读文章,但却不能根据题目要求依据学法逆向从文章中提取答题信息,能够“沉进去”,却“跳不出来”,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针对这种学情,我将本课设计成与平时讲课文完全相反的思维路径:反向推进——由局部而整体。
课后有多位老师在评课中说道:本节课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法指导细。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咏物抒怀类文章的方法;接着“顺藤摸瓜”,审清题意,特别引导辨析易混淆的题干,指出学生在审题中的疏漏之处——“它”,并由此确定本文所咏之物为“残荷”而不是“荷花”;再根据题意,阅读相应段落(6-9段),依据基本方法,结合题干,明确答题信息。之后,我引导学生再度反向思维:如果按照基本方法,此文只写6-9段就已经非常完整了,为什么还要有1-5段呢?于是学生整体观照文章,概括段落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上下勾连,明确了这些段落与后文起到了对比与反衬的作用;于是,我再进一步指导学生,除了有一个大致的答题框架之外,必须要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的解释,要成为“这一篇”的答案,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可”的答案。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已知而知未知,而正向阅读而至反向思维。
有几位老师对课堂上的两度知识与能力迁移训练表示赞赏,尤其是灵活运用文章,为学生“量身打造”题目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在本课中,我一方面针对的是此次考试中的阅读文章——绝唱,另一方面,我又联系了月考中的文章——绝缝中的生命,甚至,我还运用了期中考试中学生的优秀习作。以《绝唱》中的考题为母题,大胆运用另外两篇文章横向设题,点面结合,让旧文章“装新酒”,消除陌生感,让学生习作“挑大梁”,增加新鲜感。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引用鲁迅先生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开始,列出让人不忍直视的得分率,在警醒学生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混乱中,我领着学生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摆脱窘境,激励学生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阔大与从容。教研组长王向华老师特别指出:本课既体现出用逻辑性统摄学法的理性,又有用人文性感动学生的感性,可以说二者达到了较好的平衡。
在初二语文组老师的集体打磨下,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容量大,节奏快,但在实际教学中偶尔不能时时兼顾到全体,个别学生稍有疏忽就漏拍了;本课课堂练习反馈主要以口头形式呈现,需要课后加以巩固落实,有的学生可能需要面批,需要老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板书设计虽然简洁,但没有书写课题,也可以说是一个失误。
咏物抒怀类文章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难点,这节课的成功也许只代表着我们向攻克难关的道路上走出的一小步尝试。学情在变,要求在变,但对老师提出更高能力的要求一直不变,我们坚持,因为我们别无选择,鲜花在前方,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