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高中文综组在图书馆进行第二次专题教研,教研的主题是如何调动学生政史地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常务副校长王彤博士在第一周的课堂教学听课中发现并提出的一个研讨问题。专题研讨中,老师们积极分享了开学第一周自己课堂上发生的很多故事以及自己的措施,其他教师非常感兴趣地听着并提出了一些问题,研讨的气氛非常热烈。
高一的起点教学,对于政史地学科而言非常关键,因为在初中时三科属于非中考科目,学生用“副科”来看待它们。进入高中后,学生仍然抱着这种观念,所以政史地的第一周教学首先就是扭转学生的观念,展现学科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历史学科,导言课设计为《和学生聊一聊历史》,设计目标有三点:1.展现历史学科的学科魅力;2.改变学生对“历史不重要”的看法;3.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力,乃至热情。具体设计分为三大部分:
一、设计目的:了解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引导学生把握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预计:过去的事情今天都可知吗?今天可知的过去事情都可信吗?谈谈你(昨天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及时捕捉住学生叙述中的亮点和问题,如遗漏时间、原因和影响,带有主观性等。)
历史:不仅指过去的史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史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和思考。
(为什么要记录?时代变迁对社会对个人成长有什么用?)
2.呈现教师对历史功能的认知,影响学生的认知,改变学生对“历史不重要”的看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力,乃至热情。
(1)和学生分享“沙漠玫瑰的故事“,内容来自龙应台在台大的演讲。
(2)分享的观点: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我告诉你们沙漠玫瑰的故事,想传达给你们的认知是什么呢?就是,对于任何东西、现象、无论是人还是事、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
比如,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对社会非常不满的,满腹牢骚,我很想告诉他多看看中国近代史,看一看184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过程,你会理解和接纳今天的中国。这个出租车司机如何理解和接纳了社会,他会有什么变化呢?他会非常开心,会非常积极,他的生活会变的多一些幸福感。我想这就是历史能够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之一:就是理解和接纳,积极和幸福的生活态度。
照片说明:古驿站、村落、土墙、槐树和枣树、文昌宫、龙王庙、观音庙和观音庙。同行的很多人感觉对地索然无味,因为他们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而体会不到这些东西之后的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不仅仅是风景优美,还有人文气息浓郁,拥有后者的旅行很感人,很深刻。风景可以依靠眼睛看到,人文需要历史知识的积淀。多懂一些历史,看到圆明园你不会没有感觉,多懂一点历史,看到文昌君一手砚台一手官印你不会没有思考,多懂一点历史,听着黄梅戏你不会想不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大家多一下历史知识,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觉、感情,乃至思考。
在这一部分用高考的统计数据告诉学生,文综学科是所有学科中均分最低最高分也最低的学科,这种情况说明两点,第一点是考试难度高,第二点很多学生高一不重视,高三一年赶不上来。
要求的学习态度:高一认真学习,一点一点积累,要取得高分不是很难。
历史的学习,不仅是成绩哪一点事情,还会增强一个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它将完善你的思维和情感,会帮助你们过上更积极幸福的生活。
课堂回答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积累1分,答对了再加1分
以上是我们教研活动中教师分享的一个案例,这个导言课的设计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是为成绩而学,更为超越成绩的价值而学。教研中还有其他老师分享的很精彩的案例,比如利用“分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用的效果也非常好,在以后的教研活动报道中,我们将陆续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