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读了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为这个曾被退学的“坏学生”帖上了“优秀”的标签,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小豆豆人生的基础。
每读到教育类的文章,我总情不自禁的将身边的某个孩子对号入座。比如今年年级就来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豆豆”,孩子很可爱,每天都会笑嘻嘻的来上学,见到老师之后总会鞠90度的躬,然后再甜甜的叫一声“老师好”。可是这个“小豆豆”在课堂上似乎一点可爱的痕迹都找不到了。比如她会莫名其妙的下座位走到老师的身边,把椅子挪向老师让老师坐下,又或是老师提问的时候高高的自信的举起手后,站起来却只字不答。每每考试结束,老师们更是哭笑不得,因为她连自己的名字都是只写一半。开学初教他的老师还会把她的举动当成可爱,可时间久了,成绩揭示了她的行为再也不能用可爱来理解了。大家开始抱怨学校的招生工作太不负责。而可爱的小豆豆仍旧每天都展露给大家她天真无邪的笑脸。
在一次活动课结束后,“小豆豆”无故逃课闲荡在校园的事件被揭露后,年轻的班主任终于忍无可忍的把她带到了我的面前。她低着头,眼睛胆怯而又小心翼翼的向上偷偷地瞟向周围,审视着投射在她眼里我的目光。在和我的目光接触的一刹那,大眼睛呼扇着迅速的低了下去。手里拧着衣角似乎是她全部的依靠。显然“小豆豆”虽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但终归意识到问题很严重。六七岁的孩子,脑袋里的框框架架就是应该在一次次的犯错后构建起来的。可是这个孩子显然错是纠结在一类上了,并且在不停的摔跤。症结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她从来没有认识到这是个问题。我轻轻地拉过了她的手,她开始试探性的侧着头看了我一眼。看到我既没有狂风暴雨般的反应又没有旭日阳光般灿烂的表情后,又不好意思的地下了头,我什么都没说,松开了她已经松散的头花,示意她低一下头,然后开始帮他梳理头发,重新系上头花,然后让她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问她:漂亮吗?看着自己的新发型,她似乎忘记了刚才的忐忑,连连点头。可是在她还沉浸在臭美的心情时,我突然拆掉了了她头上的辫花。显然这个动作是让她措手不及的,甚至委屈的哭了起来。我接着让她看镜子里的自己,问:还漂亮吗?散乱的头发让她有点摸不到头脑。她摇摇头。我轻轻的抚摸着她的头发笑着问她:可是头发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一根绳束缚在一起啊?就像有的小朋友她不喜欢被学校的规定所约束,你说对吧!她刚要反驳我,可是又好像想到了自己的行为。小豆豆低头不语。“你来帮我说服这些淘气的头发,我来帮你重新变漂亮。”她调皮的点点头,把一些散落在两侧的头发别到了耳朵后面,我用梳子轻轻的梳理着她的头发。然后边梳边跟她讲:孩子,我一定是一时贪玩,可是别忘了你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呢,就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啊,就像你头上的猴皮筋,虽然有点紧,但是会帮你把自己塑造的很优秀。再瞧瞧镜子里的自己,是不是更美了。”孩子咯咯的笑了。“好了,回班去吧!”孩子很诧异的看着我,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我轻轻拍了一下她的小屁股:“还不走,我相信你不会再犯这个错了。”孩子笑着跑到门口,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回头问:“贾老师,你还爱我吗?”“当然了,好孩子,记住了,不管哪位老师都只是在批评你身上的错误而不是你这个人”“小豆豆”开心的跑回了教室。
在和孩子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似乎也隐约感到了家长对孩子某些缺陷的认可,但是这是个懂得爱的孩子,每次回家看到妈妈做饭,总会帮妈妈搬一把小椅子。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和家里人说:我爱你们!再结合这些信息反馈后,更加坚定了对这个孩子的教育目标,她可能成不了什么“家”,但一定会是对社会对家人充满爱的人。小豆豆还在犯着不同可爱的错误,但是我更加坚定这样的一个信念:给孩子一个合适的教育远比逼她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更重要。
面对孩子的屡教不改,往往会让我们成人陷入不成熟的思维状态,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体罚举措。近年来我们也经常在电视报道中看到了一些教育行业中的体罚现象。深入到每个事件,我们可能都会追溯到犯了错误的老师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是什么让我们的老师丧失了淡定的能力。在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似曾久远的各自童年。那是个天马行空、充满梦幻、冒险的世界。面对成长中的规矩,你有多么的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懂,孩子就有多不理解大人为什么要让给她树立这些规矩。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既然是过程,这就需要一个富有耐心和爱心的工匠去一笔一笔的描绘孩子这张白纸。如果这张白纸上自然带来一些瑕疵,我们是执着的擦掉,不惜这张薄薄的纸擦破一个洞,还是添一笔绕一笔让他成为一幅精彩画卷的一部分呢?而那些铤而走险体罚孩子的老师显然掉进了这个瑕疵的圈套。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还面对着白纸上的瑕疵束手无策。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当我们抱怨手中的画纸不够完美时,请放松心情,去重新审视布局画面,或许这个斑点将是一副名著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