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说的差生基本可以表现为:上课发呆,分神,不想写作业,觉得上课无聊,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说脏话、粗话,破坏东西,爱捉弄人,自我约束力差,缺乏责任感;翻开他的作业本,字迹潦草,质量低下,本子上满是错误,并且经常不能完成作业。稍作总结,不外乎这么几种:学生所谓的“捣蛋”学生;令教师头疼的学生;学生讨厌和害怕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性情古怪的学生等等。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我们老师不自觉地就会把他们称之为差生而排斥他们。那么,这些学生天生就是这样的吗?这些问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老师的原因?是家长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的原因?
一般来说,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比较复杂,但我们如果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形成差生的一些基本原因的。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正常人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特别是智力水平差别。但是,每个人先天的气质特点是不同的,气质虽然没在好坏之分,但气质不同,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就不同。
由于气质类型的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待事物的态度就会大相径庭。我们在遇到学生的不良表现时,不要轻易地将它归为品质不良,而要考虑是不是他的气质类型决定或影响了他。
学生的固有差异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与行为习惯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其差别的主要是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表现为智力发展快慢,一般情况下以入学儿童年龄所应达到的认知水平为准,有的学生智力发展稍快一些(或与父母的早期教育影响有关),有的学生智力发展稍迟一些,学生按同一年龄段同时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就为今后差生的形成投下了影子,也为差生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
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强有弱,学习动力弱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如果在教学上不给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就有可能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对于不会学习的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可能成为差生。
学生长期经历失败是产生差生的第二要素。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让其经历成功,体验成功给予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的重要。有人说:成功=自信+汗水,有了自信心,离成功就很近了。如果从一年到六年,甚至到初中、到高中,学生都在不断饱尝失败的煎熬,学生的学习信心没了,意志消沉,不思长进,不求进取,有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得异常了。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喜欢好学生,讨厌差学生的自然感情控制不好,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这也是产生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适合度是产生差生的第一要素。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一个班所有的学生是否都适应于所任教的老师呢?再者,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常常是因为教师的传授以及教师与部分优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现象而忽视了另一部分默默无闻静坐着的学生,以优生的课堂表现来判断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慢的学生学习情况没有真正得以曝光,存在问题没有有效得到梳理,于是随之而来就出现了这些学生作业错误率高,或厌做作业,或不做作业的现象。这样过程的不断重复与日积月累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在不断地往下降。
即使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方式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是自然规律,更何况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一个班集体中的个体不平有差别,如果差别水平不是很大,而且不影响进步慢的学生的继续学习,那么这种个体的差异现象应属于正常现象,这样的进步慢学生应该不属于差生的行列。
可是在现实中,常常看到的不是这样现象。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差别也就越来越大了,这部分学生开始厌学,行为异常,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当然,大多数教师也在关注差生,帮助差生,可是他们成效一般。有的老师帮了这个学生,又挪下另外一大批学生;或脱贫了这个差生,又新增了另一个差生,差生,让教师感到头痛。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区别主要来自学校的评价制度,教师的教育观点,特别是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坏生,原本都不坏、也不想坏,往往是莫名其妙就成了“坏”生,一开始多是由于自己管不住嘴、管不住手、屁股坐不住而被应试教育体制定性为“坏”生的,往往一入学甚至于幼儿园就被学校一致定性为坏。在这种教育环境中这么长久生活,能不逆反或反叛而变坏的,不知天生要有多么高尚的品德才行,已被培养起来的“坏”素质,一但自然发挥往往就不由自主地去做坏事。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理念分为三类,一是专横专制型,二是民主型,三是溺爱型。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是最科学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专横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孩子考试失败,或是犯了错误,家长轻则骂,重则打。溺爱型的家庭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使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稍大一点,家长想管,已是积重难返。这样就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再加上孩子气质类型的特点,从而成为我们所说的“坏”学生。
不幸的家庭只能带给孩子不幸;不和谐的家庭终将影响孩子健康发展;无知的父母更让孩子成长感到茫然。只有和谐幸福的家庭与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才能为孩子学习生活保驾护舰,让孩子学习过程一帆风顺。
当我们留心观察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差生的家庭的父母是离异的、或父母工作在外无暇顾及、或父母教育方法欠佳……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的学习就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评判辅差标准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进步慢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是保底了,即是否学会了基本的知识,是否形成了基础的技能。第二,从纵向看,进步慢学生是不是进步了,只要他们有进步,就可以了。第三,进步慢学生有没有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第四,在班集体中,个体之间的悬殊有没有增大。
根据以上四条标准,教师的辅差工作就要着力于如下几点:第一,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把差生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习惯,下课及时复习并完成相应巩固性作业习惯。第三,及时发现进步慢学生的优点,及时表扬;创造机会让这些学生经历成功,体验成功;当这些学生学习存在困难时,要及时帮助他们正确归因,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教师对这些学生更要有信心,有耐心,有爱心。
辅差方法,没有一种是绝对最好的,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教育策略,不断提高辅差的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讲授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做学生活动的鼓舞者,更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和学生应该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因此,教师应该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伙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教师能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和看法,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无隔膜,师生能够坦诚相见,相互促进。学生喜欢每一位老师,老师善待每一名学生,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能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一个在人格上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把学生做为自己的朋友,爱他们,能够容纳他们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家庭和自己身上找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去引导他们,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老师的教导,最终达到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