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要合理地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然而,何谓“科学减负”?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学习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基于这一理论,我认为“科学减负”,应该首先认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原点,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学生提供带有难度但通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跨越其最近发展区,达到下一发展层次。只有这样,才算是科学地认识了“减负”,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收获,始终有进步,始终有信心,始终有效果。
“军”是学习小组的另一种别致的称呼。这样命名,可以使各小组之间的“火药味”更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另外小组长也就成了“军长”,豪迈之气毕现,符合初中生的心理期待。
所谓“组内异质”,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组间同质”,即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生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竞争公平、合理。这样让学生在相互信任、互通有无、具有共同目标和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只有对学生提出适宜的目标,布置合适的任务,才是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此,我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将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对“军”内不同成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苛求每个学生都达到一致的水平。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我给每军提出了相同的要求:一人读,读得流畅而有感情;一人画,画得符合文章内容;一人解,对所负责段落的内容进行重点赏析;一人书,根据赏析内容设计板书并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军”内商量,量力而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因为“组间同质”,所以各“军”实力相当,因此适时展开分“军”竞赛,“煽风点火”,学生们为了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奋力拼搏,努力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与竞争同在,娱乐与学习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得原本沉重的学习负担在此时变得轻松了,达到了“科学减负”的效果。
教授《赵普》一课时,我给每军提出学习要求:一人读,一人释,一人译,一人再译。任务布置完之后,各“军”就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学习。几乎每位成员都拿着《古汉语字典》埋头查,遇到不知道该选用哪个义项的就会“军”内协商解决,而那些平时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同学有的在“军”内其他成员的“胁迫”下努力学习,有的则为了集体荣誉积极借鉴别人的学习成果,生怕自己拖“军”的后腿。
虽然在每个教学班展开分“军”学习,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规避了“一刀切”的现象,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体系千差万别,所以只有尽最大可能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识记性的知识,比如字音、字形等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在这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而利用好课堂、利用好“军”,即使是在学情比较薄弱的班级里的同学仍然可以将这基础打得扎实。
初一(3)班学情比较薄弱,但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我还是坚持借助于学生自己的力量。当基础知识检测题时,我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互批”方式,同时,还要负责监督“订正”与“复批”,最终确定无误再交由老师检查。层层把关、逐个落实,稳打稳扎,这样可以看到学习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生。长久坚持下去,何愁看不到他们的进步呢?
“课文无非就是例子”。课外阅读无非就是对学生所掌握的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利用好课堂与课文,尤其是在学情比较薄弱的班级,化烦为简,归纳梳理,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较好的阅读能力。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获得思维上的逻辑快感。
以培养“赏析能力”为例,在学习巴金的《繁星》时,学生发现本文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而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巴金对繁星的喜爱。于是我引导学生就完整赏析应具备哪些要素进行讨论并归纳整理。之后,我又对他们的语言框架进行规范搭建,并让每位学生找出文中的一到两个句子在作业本上“实战演练”。课后,我对那些不规范的作业一一面批,最终使得(3)班的大部分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这一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语文的综合运用几乎占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有的学生在绞尽脑汁之后写了可怜巴巴的几百字,却被老师毫不留情地批上一个极低的分数。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我认为唯有面批,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帮助学生一点点改进才是最有效的减轻写作负担的方法。
不久前初一(3)班的学生写题为“那一双 的眼睛”的半命题作文。我写作前集中指导,写作后又集中讲评,要求学生“互批”之后对原文进行修改,不及格的作文从头再来,可学生进步甚微。记得当晚,我看到王桢同学紧锁眉头、盯着作文本,就问他:“你知道自己要写谁的眼睛吗?”他想了一会儿说:“知道。”我又问:“写他什么样的眼睛?”他歪着脑袋,好半天才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它有时是慈爱的,有时是严厉的,有的又是失望的。”于是我说:“你是要写‘多变’的眼睛吗?”他高兴起来了,说:“是的!”于是我又接着问:“那眼睛在什么时候是慈爱的?什么时候它又是严厉的?又是什么使它成了失望的?”他恍然大悟似地点了点头,说:“噢!明白了!”结果,第二天他交上来的作文比以前的文章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数也由最初的15分变成了29分(满分40分)。
细想来,集体修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水平决定了这样的“互批”是一个难度极高的任务。而面批,却让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一次的练习中获得切实的提高与进步,远甚于处于“低水平重复”中的练习。虽然总体看来,练习的次数可能减少了,但收效却好于多次的练习,这不正好是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同时教学质量不降低吗?
北京市教委提出,将“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加强减负工作。在教学中,我开展分“军”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更好地利用了课堂,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与精神负担;经过对症下药式的指导,学生明白了自己学习问题的症结所在,利用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取得了相对较大的进步,同样也使课堂高效。
在分“军”学习完《春》后,居艺同学说:“课前,我们心里,都轰轰烈烈地想着怎样尽职,怎样为‘军’争光!而老师,虽然一个接一个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却从来不告诉我们答案,只做一个开导的‘半解’。而这,已经足够了,就连上课最不爱听讲的同学也成了‘YES’(叶丝)了。”
王桢同学则表示:“我原来以为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经过叶老师的讲解之后,我觉得自己好象掌握了写作的窍门,写作也变得不那么难了!虽然这次作文我写了好几遍,但我真的感到自己有收获!”
“科学减负”,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家长、学校的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大胆地从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真正“乐学”,才能使学生的负责真正得以减轻,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臧松年 《以分组教学为突破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第53页 考试周刊 2011年第58期
平雅琴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第167页 现代阅读 2011年10月第10期
陈文风 《浅谈高中语文分组教学的高效性》 第69页 新课程·下旬 2011年7月28日
魏 辉 《找准“最近发展区”实施语文学科差别化教学》第53页 《观察思考》 2010年12期
唐 奎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动”起来》 第57页 读与写杂志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