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上午,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参加了海淀区进修活动,内容是人大附中佟世祥老师的专题报告。听完报告后我有以下一些思考:
2014年北京高考进行改革,语文试卷出来后,虽然平均分比以往更高了,但也让许多老师感到语文更不好教了,尤其是对于作文。
记得马南邨在《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中这样写道:“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
以前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写议论文时要引经据典,平时记不了那么多的论据,那就把庄子、陶渊明、李白、苏轼或者“感动中国”的几个人物事迹牢记于心,文章结尾抒发一下家国情怀,多用排比、比喻增强文采……现在强调命题要接地气,文章要有生活小感悟,可是如今,我们教的这些还能用吗?《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不可能不让学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联系实际、接地气也不会只言当下,不能或不让联系历史。这是基本常识。至于高考阅卷为杜绝某种倾向而矫枉过正,也不会是不分青红皂白,把这种文章一概枪毙。关键是:要摒弃宿构、套作,去除表达模式化、文艺腔。应该相信:阅卷老师们还是有文学水准的,不会没有起码的辨别力,哪怕是尚未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们。所以,我们不必畏首畏尾,也不必听风就是雨,要引领学生走作文正道。这样,我们教学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关键是:要做到言为心声,引据恰当。因此,书还是要读,还要观察和思考生活。
真正好的文章应当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们教学生,应该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写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文章,写适合自己的文章。
因此,作为教师,经常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写完了我们来改,改完了呢?好学生可能会看看,有些学生甚至看也不看,一篇翻过去就翻过去了。其实,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自评作文,让学生们扪心五问:
我们还经常找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去模仿,可现在发现,高考满分作文也不过如此。是啊,教研员也说,这里的满分是相当于学生水平来说的。我们何不从我们的教材中去找优秀的文章呢?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非常好的文章,可供学生模仿写作。佟老师提到了语文老师不可不深研、学生不可忽视的三篇古文: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我们都教过这三篇课文,也让学生背过、默过,可之后就扔到了一边,却没有从中学到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有人说过,我们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因为太想迅速抵达目标,而误入歧途,不知走哪条路是正路。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如今写议论文,不也是要有理有据吗?我们让学生写千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改”好一篇文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以载道是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旋律。作文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心性、品格、审美、境界。大笔写大字,高人无俗语。平时注重思想、情感、境界、精神的引领,是改变作文风骨的工程。不要把作文变成框架填充,用理科方法进行写作指导势必造成思路的僵化。要想吐出象牙来,就要变成一头大象。在具有个性思想,又有真实感情的语言文字面前,文章技法则变得苍白无力。注重思想、情感、境界、精神的引领,是提高学生作文内容层次的有效办法。
平时教学中,太多老师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学生:我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他写什么样的文章……花园里只开一种花,那不叫美,百花齐放才春满园,我们应该让学生开出自己最美的性灵之花。忽而想起严阵的诗:凡是能开的花,全在开放;凡是能唱的鸟,全在歌唱。
听了佟世祥老师的报告后,我心中明白了:原来文无定法,但我们要心有规则。不管教学如何改,作为教师,都应“我心有主”:站稳脚跟立业,放开眼界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