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系列报道】小学英语教师化越研究课反思

作者: 时间:2014-05-08

5月5日第二节英语课是我的英语研究课,课程的内容是关于第八单元第二部分句型:Where is the crayon? It’s (on the box).

我的课程设计是首先演唱这个单元的歌曲,与本单元的内容相呼应,然后是一个关于自然拼读的单词的复习,同时玩两个游戏,检查孩子的单词的学习的情况。句型的展示是通过情景来引出的,情景设计是通过老师藏,学生找的模式呈现的,然后学生分组来练习这个句型。

通过这次上课,让我知道选择的情景要真实,自然,只有真实的,和孩子生活相关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兴趣,积极的参加,而且情景的教学要贯穿一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对他们的不熟练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因为是低年龄的学生,学生对游戏还是很有兴趣的,特别是动手和活动的游戏,我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设计游戏,让孩子们多练习,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游戏平台,给他们多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充分的展现和表现自己,并且在游戏设计和活动中,孩子们也会自发性的提出些问题,老师也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激发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

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语言的交流,两个人之间的多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很重要的。

那么交流的前提是要激发孩子张开说英语,那么如何张开说英语呢?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进入一种自主的学习境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自己的主见于主动发展中。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全体学生主观能动性。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