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课《窗》教后反思

作者: 时间:2014-05-22

与清河中学同课异构,讲《窗》这篇小说的任务可谓“从天而降”。当两周前接到学校要与清河中学联合教研的消息时,我正在准备说明文《松鼠》的校级公开课,而且《窗》本是初二的课文,而我正在初一年级任教。但机缘巧合,这次上课的机会兜来转去落到了我的身上,当时顿感压力。又是别的年级,又要借班上课,又要和其他学校的教龄长我一倍的老师同场竞技,我能通过自己的课体现出初中语文组的教研水平吗?

当时的我,万万没想到这次突如其来的同课异构会打开已困扰我近大半年的教学瓶颈。

由于我之前还有一节校级公开课要上,所以我是在正式上课前五天开始正式备课的。首先,我将《窗》的原文文本细读了一遍,获得了自己的初始阅读感受,并对小说进行赏析与旁批。随后,我又登陆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数字图书馆,搜索与《窗》与小小说有关的鉴赏性文字。在阅读中,我认识到“小小说”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是很值得抓住文体特点“浅文深教”的。同时,《窗》处于八下小说单元之中,这是一个初中学生集中学习小说的单元,小说的文体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决定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文本+文体”,即既要重视文本解读,也要重视在文本解读的同时感受小小说的文体特点。为此,我设计了首尾呼应式的导入与课堂小结。在导入阶段,学生会初步了解“何为小小说”,在一起欣赏过《窗》的高妙之处后,学生会对小小说有一个更感性、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打开一扇文学鉴赏之窗。

设计好头尾之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窗》这篇小说了。我认为这首先要尊重并遵循阅读小说作品的一般规律,同时应注意到学生的认识具有阶段性、表层化的特点,而这正是教师需要加以引导的。所以我搭建了“初读情节——再读环境——细读人物——且读且思”的教学框架,希望能够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品读经典。

在“细读人物”这一环节上,阅读起点是学生自身能够轻易获得的对人物的粗浅评价,通过“近窗人为谁讲述?为什么讲述?”与“远窗人的心态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这两组问题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心理、性格的立体化解读。最终非常自然地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主题理解”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去理解作者将“窗”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同时也与中考常见题型接轨。这与我在最后引导学生品评第4、5段作用的用意相同。课堂训练诚然不是教学的唯一重点,但教学中也是不能缺少课堂训练的。

在这节课上完后,清河中学的老师们与评课专家都对我的课堂语言表示肯定。认为“很有语文味儿”“用语清新考究”“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让我听了心中百味杂陈。事实上,在第一次借班试讲时,听课的叶方老师、王向华老师都认为我的教学语言不够准确精辟,“不能抓人”,“口语化”“随意化”。王向华老师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语言风格是不会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慢慢改变提升的。如果你抓紧时间加以调整,这就会是将来制约你发展的东西。”我当时听了既惭愧又震动。因为带完上一轮初三之后,我一方面感觉到自己在教学经验上的一些进步,一方面又时不时地感到烦躁,总觉得自己现在的教学短点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在哪方面努力才能提升,可以说是进入了我执教5年来的第一个“高原期”。两位老师可谓“一言惊醒梦中人”。我随即在教案的教学语言上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如果说这一次同课异构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无疑是它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语文老师课堂的特点应该什么样的?语文老师的气质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那也一定是带着“语文味儿”的吧!

这一次同课异构虽然结束了,但这不是终点,因为我已从这次活动中发现了自己重新出发、探索慢慢教学教育之路的新起点。在这不足一周的紧张忙碌的准备过程中,全初中部的语文老师都尽力帮助我磨课,天天耳提面命督促我的王向华老师自不必说,任彦老师在初三教学攻坚阶段如此忙碌的时刻仍然挤出时间来为我听课、评课,叶方老师更是全程陪同。我讲一次,她就“骂”一次,眼光之精准、言辞之犀利甚至让我“怕”起她来了。更让人感激的是,同时要忙着照看英语组的张校长专门抽时间来听了两节课,并且就板书、PPT设计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其中对于阅读各个阶段的标注特别受到当天听课老师与专家的好评)。因此,虽然磨课的有些煎熬,但每经历一次,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有新的进步。“志不强者智不达”,多给自己一些磨练,才能多得到一些收获。

(初中语文组耿天怡)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