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研究课《爱莲说》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4-05-28

经过初一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的步骤。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到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并激发学习的乐趣。《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但对于初一的学生特别是对于义务班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总的感觉这一课比较艰难漫长,但师生收获和感受颇多。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荷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认识,进而导入《爱莲说》。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接着是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噫。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朗读完后,我随即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本文题为《爱莲说》,而文中却多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再接下来围绕这两个问题精读课文,学习周敦颐提倡的“君子精神”。一开始,学生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先找出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花的?表现了莲花的什么品格?作者描写莲,仅仅是在赞美莲吗?小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君子品格,一点一点地“拼”了出来。但是这个环节显然对于六班学生来说有点难了。接下来关于文中用“菊”和“牡丹”三次对比,衬托“莲”的写法,学生的反应让我惊喜,学生准确地找出三次对比,并能恰到好处地分析了对比的作用,让我感到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发现为主,其实问题解决也并不难解决。

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疑问:作者一直都是先菊后牡丹最后莲,可是在最后三个句子中,为什么把牡丹放在最后呢?这样和前文形不成呼应关系,合理吗?应该把莲之爱,调到文章最后。这个疑问果然激起了激烈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敢让学生继续争论下去,在前面三次对比衬托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紧扣文章的题目中心,从而明确了本文的主旨是:这篇短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不仅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而且也鄙弃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置是拓展阅读,我精选了杨万里的《小池》,陆龟蒙的《白莲》,冰心的《红莲》,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莲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堂课,我摒弃了文言文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传统教法,尝试以学生探究为主线,诵读为手段,教师点拨结合的教法,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既要落实一些重要词语,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的教学目标。这节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思想上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是教学思想的根本的转变;在教学设置上要有魄力的大删大减,做好得体的取舍,不必面面俱到。在学情分析上,也要有更强的针对性,想办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组 郑红艳)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