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研究课《平凡的世界》教后反思

作者: 时间:2014-05-27

当你路过初一年级的教室,总会不经意间看到课桌上那本淡黄色封皮的图书,那就是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巨著是本学期初一语文组阅读工程的推荐书目,这帮朝气而懵懂的孩子们,徜徉在那片黄土高原里,和孙少安、孙少平共同感受着生活的艰辛、爱情的悲伤和奋斗的快乐。这样的生活看起来离他们很远,但是离他们的心灵却很近。

我陪孩子们一起阅读这部小说,读书的过程是幸福的,但是当我接到上阅读指导课这一任务时,这部本来精彩无比的小说却让我的心里泛起了苦涩的波澜。课外阅读指导课少之又少,更何况是这么一个大部头著作,我从哪里出发,我想教给孩子们什么?我完全没有任何头绪。当一个人限于茫然失措、脑袋空白的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了,而这个外力,其实还是读书。我虽然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教学,但我想了解路遥和小说背后的故事。于是,我去读了《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一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集,当我看到“我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了洗脸。几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了看自己。我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我看见自己泪流满面。索性用脚把卫生间的门踢住,出声地哭起来,我向另一个我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而那个父亲一样的我制止了哭泣的我并引导我走出卫生间。

我细心彻底地收拾了桌面。一切都装进了远行的箱子里,唯独留下那十本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手稿放在桌面的中央。”这样一段文字时,我被路遥深深的感动了,这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给我带来莫大的感动,而我想把这种感动传达给学生。但是阅读指导课仅仅有感动是不够的,这只是一种情绪,不是方法。于是我读了路遥的散文集、他的中短篇小说,其他作家对路遥的回忆录,渐渐的,这个作家在我眼里变得立体起来,丰富起来,我感受到了他的努力,我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苦难在他身上的深刻烙印,更感受了那颗不屈的心灵对生活的向往。但这样的体会,似乎还只是感动,我依然缺乏指导。于是,我去看了研究路遥小说的系列论文,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这样,还是不够,这些图书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我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

直到在听了朱泽光老师的一堂课,他说,所谓的学法指导,一定程度上是把老师自己的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心里明白了,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学生,那我是怎么读小说呢,当我在读小说的时候,首先会关注小说的人物和情节,然后再反复品味一些细节,当我被这部小说吸引时,我不由自主地想了解更多有关作家的生平事迹、他的其他作品、他人对作家的评价。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我确定了本次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1、理清人物关系图谱,感受小说的人情美。

2、通过多维度分析,学会从三个角度鉴赏人物。

3、品味优美语言,感受小说的细节美。

4、结合路遥生平,感受小说的现实美。

在这些目标中,人物图谱是比较有趣的一个环节。路遥曾经说“作家在构思时,主题、人物、情节是同时进行的。关键是人物关系和情节。”而对于长篇小说来说,最为关键的又是人物。我们读《红楼梦》,可能会忘记四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却不会忘记贾宝玉和林黛玉;读《西游记》,可能会淡忘九九八十一难,却不会忘记唐僧师徒五人。《平凡的世界》亦是如此,这部小说人物众多,从农村到城镇,从副总理到农民,从老祖母到婴儿,可以说无所不及。学生通过绘制人物图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在此基础上,重点品读孙家兄弟的人物形象。在鉴赏人物时,又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把握:纵向梳理情节,把握人生轨迹;横向对比差异,关注人物特质;深入挖掘原因,把握人物根源。

当对人物和情节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后,细节品析就提上议程,我根据学生半个多学期以来的摘抄,选取了四个片段,分别是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在王老师和耿老师的指导下,更通过细致的提问让学生直接把握鉴赏细节的角度。最后,通过介入路遥的生平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该课上完后,王老师带领初中组各位老师进行了评课活动,张校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几位老师认为,此次阅读指导课有比较强的方法指导意义,通过《平凡的世界》这一部小说,让学生学会鉴赏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张校在此基础上指出阅读课除了有宏观方法的指导外,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更加细致和追求规范性,同时,读书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强学生的素养,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课虽然结束了,但读书并没有停止,而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依然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初一语文组 孙婷婷)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