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思与悟

作者: 时间:2013-11-29

《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思与悟

四年级组王君

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历史使人贤明,诗文使人气质高雅,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而我想补充的是教育使人内外兼修。

其实关于李烈前辈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这本书我买来很久了,淡粉色的封皮配一张她与学生的照片是那样的吸引人,暑假期间有幸又一次再读此书,却有了不同与初读时的青涩与肤浅。这本书中李烈以她特有的魅力征服了学生也征服了我。我总认为一本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教育类的书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衍生出不同的社会价值。

作为像我这样刚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年轻老师会有很多的无奈与迷茫,但是我想看完这本书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我当老师已经三年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不断地在说服自己找到坚持的理由,但当我再次看到李烈前辈给自己定下的教师誓言时,我觉得我有能力也有信心坚持的走到最后。她是这样说的:教师的工作,对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不仅是奉献,更是我们生命的收获——读到这里我想我是逃不出这三尺讲台了,因为我已经贪恋上这里的幸福了。

这本书中不仅帮助我找到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指导作用。李烈前辈用自己的勤劳给生命涂上了爱的底色,她从教学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拜关敏卿老师为师的日子里兢兢业业的钻研学习,每天找机会见缝插针的听课,讨论课并一次次的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到这里时我在想,其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已经被评为特级教师并担任名校的校长对自己不断地提出要求就更非易事了。想到这里我们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教师又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在岁月中蹉跎呢?在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以下几点也是我最有体悟:

一、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不可拘泥于六年这狭小的时间段。

我们到老师尤其是现在当老师的人都很明白,现在有绝大多数的老师存在“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教育思维。总觉得我教的只不过是低年段或是其它年段,就只关注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俗话说:各行如隔山,而现在的有些教育已经存在同行不同段就已经隔山了。可是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的,他的成长是连续的。所以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时我心中就有了些许的担忧。在语文的课堂上读文就是学做事学做人,我们语文老师也就更显得更加重要了。所以我们更加应该为孩子长远的发展考虑教会孩子在课堂上学“人”在课堂外做“人”。

二、 对与错都是课堂的有效资源。

平时我们老师总是固化的认为课堂上和课下的作业中只有正确的答案才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我们总想绞尽脑汁让学生回答出我们预设的答案,有时出现孩子回答出的不同答案我们就会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其实,殊不知对我们老师而言那些被我们忽视和排斥的答案才对教育学生最具有价值,也便于我们从中找到孩子理解性的误区或是障碍。对与错原本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孩子的自圆其说比原本的答案更加具有说服力。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因为在我们的评价中就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创新的思维与积极的学习力量。

三、 体会并逐步学会评价中的智慧,把自己武装成语言艺术的强者。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最常见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实施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鉴定,而是应该立足于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愿意继续努力。也就是说从评价中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爱,让学生看到希望,产生动力。

李烈前辈给我们在评价方面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向:1、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是一个标准的,而是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2、评价用语恰当合适。如果老师总是习惯在作业本上写“太棒了!”“好极了!”这种评价也明显缺少具体的指向,是浅层次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对孩子做人也要有一定教育意义。3、评价手段多样化。对孩子学习的评价,除了运用语言和文字外,更多的可以运用眼神、动作和情感的流露来表示。4、评价内容要有所突破。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仅仅停留在对错上,更要评价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要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5、要进行多层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仅限于教师的评价,还应该让学生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学生。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怎样平衡自己的教学心态,还对我怎样管理班级,增长和促进学科能力提供了方向。书真的是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我将会继续在生活中以书为伴,在书籍中不断地汲取营养结识大家,让自己迅速的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最后用李烈校长的一句话结尾:

教师工作对我们来说,

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

还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不仅是付出,不仅奉献,

更是我们生命的收获——

收获成功的幸福,

收获发展的喜悦;

收获生命的价值;

收获生活的快乐!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