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吴正宪专家的领引下,数学教研组围绕主题《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展开教研,在此之前,关于深度学习我一直在思考:小学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到底“深”向哪里?当下提出的核心素养与深度学习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我的课堂里,深度学习又该如何体现?跟着吴老师一下午的学习之后,脑袋里关于“深度学习”的那一串的问号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让我对深度学习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课堂变革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
深度学习的深,要落在思维的深刻上,让学习真正的发生。观摩吴老师《小数的意义》这节课,让我对深度学习中核心活动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深度学习的深,应该体现在核心活动的设计中,一定要有“大问题”或“大情景”可供学生深度研究。在问题情境中,吴老师借图形中涂色部分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这个情境产生无限的思考。而这个情境,恰恰与学生理解小数、理解小数的数位与数位上的值等核心问题有密切关系。此外,教师的进阶式追问会推动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课堂中教师要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核心素养等目标。
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对核心问题的理解不能仅仅靠老师的讲授,真正概念的建立,一定是在教师不断地追问、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探究中形成的,因为只有这样,知识在他的脑袋里才是鲜活的,思维才是有生长的。
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润泽的教室”的价值,学科课堂需要的并不总是热闹的氛围和活力,更需要在宁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学习中,让孩子拥有一方静思、精美而不失灵性的生长沃土,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多的淡定、幽默、严谨等学者风范,从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精心的设计并开展教学,通过精彩的讲解、合适的引导、有意的停顿,必要的重复和操练等充满智慧的调控,让课堂中的学习真实的发生。
二年级数学组 程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