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2班“借物咏怀”优秀习作

作者: 时间:2015-04-01

初二2班“借物咏怀”优秀习作

初二语文备课组 王向华

“借物咏怀”类散文,是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孩子们不仅要学会如何读,还要学会如何写,而这写,即使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其实也不算是一件太简单的事儿。但可喜的是,经过两个多星期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读得懂文,更能写得出且写得好文。如下这几篇文章是初二2班的优秀习作,我都一一地批阅打上评语,我欣喜,更期待,希望更多的孩子能亮出他们的得意之作!

这丛月季

初二2班 周美含

我早便注意到了。在路边,在行人上班上学,玩笑聊天,哀叹京城漫天席地的雾霾的时候,我就看到它们了。就在那路边被搁置太久不被照料的花坛里,它们默默地,默默地的开着。

在这座喧嚣忙碌的城市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吧。川流不息的车流,匆匆走过的路人,不带一丝关怀的从它身边走过。那些欣赏风景的游客,也必然钻进了不知哪个花园的花红柳绿中。只有它,在这样支离破碎的花坛中兀自搁浅,等到深秋严冬,又只会默默在缄默中枯槁。所以,它必定是悲哀的吧。我曾这样想。

但不是。

它就这样,在这样被人漠视的角落里开着,但却开得越发动人。红色的花瓣由浅至深,既不冶艳也不单薄,在风中微微颤动着,露出黄色的花蕊——那也是及其温柔的淡黄色。就这样,淡黄的花蕊映衬着深红的花瓣,美得令人心底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悸动。

集生的月季,一簇一簇的生长在眼前,在这小花坛里。没有人浇灌,没有人照料,但它却是如此的恬淡和温柔。初春回暖时,它便悄悄生长起来。从炎炎夏日一直到瑟瑟寒冬,它都一直这样,绽放着这样红色的花儿。

它是太平庸了。花儿随处可见,外形朴实无奇,没有特别或美丽的色彩。她没有妩媚的身段,绝美的容颜。她无法被人们如白梅兰花一般赞颂,如木槿海棠一般照料,如昙花牡丹一般令人惊羡,如鸢尾雏菊般令一国人敬仰。她只是在路边低矮灌木丛中,无人踏足之地生长红色美丽的花朵。

但她是太美了。她的温柔和随遇而安,对于不甚理想的条件无条件的坚守只是为了默默的,美化这个繁忙的城市。没有人看见,它便淡淡的开放,淡淡的却执着的开放。若是有心人像我一样偶然驻足,必定,也会赞叹这样纯真,随和的笑靥吧。

或许,我该早便关注到才是。不只是红色的月季花,还有那些人。他们和月季一起勤奋着城市的勤奋,美好着城市的美好。他们如月季一样,即使平庸且卑微,却依然在不曾被关注的角落,奉献着自己的美丽和青春。

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蔷薇目蔷薇科蔷薇属,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装饰花。

回暖而开,终年不败。

【点评】

本文也许算不得语言最出彩的,但可喜的是文从字顺,用词丰富,表意准确;本文也许算不得最有匠心的,但可喜的是结构自然,层次感强,写作的各个要素铺排有致,疾徐有度,中心突出。所以,很好的文章。难得的是在将月季与其它的花们儿进行对比的时候,是用具体的对比点进行了颇有内容的排比式的表述,多角度地写出了月季的“平庸”和“朴实”;但又从她的精神层面,突出其“太美”,一个“但”字(但她是太美了),自己的欣赏之情表露无遗。在段间的对比中、段与段的对比中、外在与内在的对比中,月季的内在精神气质呈现的非常完整而具体,所以最后联想至人就显得特别地自然。值得称道的还有文章结尾对于月季的一笔说明性的文字,这种说明性的文字搁在这种散文化抒情意味极浓的文章中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熨帖和郑重。尤其是那一句“回暖而开,终年不败”,既是摹物,也是绘人,极好的压轴之笔。

荷 叶

初二2班 张琳涵

盛夏,一枝枝粉嫩的荷花,终于盛开。

自古以来,荷花永远都是文人墨客为之倾心描摹的对象。欣赏她的出淤泥而不染,美得纯净,始终清淡如一。她是花中君子,傲立于水中,使人怡然心净。

然而,谁都不曾过多地注意到,在那美艳荷花背后的一片绿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没错,是荷叶。她与荷花是最好的搭档,可地位,却卑微了太多太多。

其实,荷叶很美,美在了她甘愿退居第二,把耀眼的光芒全部给了荷花。看,那满池的绿色,深浅不一,叶子一片片浮在水面上,像舞女的衣裙,像绿色的波浪,翻滚着,流动着。每一片茶叶,都如同一只只耀眼的翡翠盘,依傍在荷花身边,宽大的叶片倾斜,尽力守护着臂下的俏丽。纵然生长在淤泥浑水之中,却也丝毫不见青翠欲滴的荷叶上有一点污渍。

就是这样的荷叶,吸引了我的目光,她不仅仅是这样的美,更加地坚强,隐忍。每当风雨来临的时候,雨滴落进池水里,溅起一圈涟漪。雨借风势,把娇弱的花瓣打得东倒西歪。这时候,荷叶站出来了,她撑起自己那一把绿伞,毅然挡在了荷花的上方。即使狼狈不堪,却依旧坚定地要为她遮风挡雨。凝望荷塘,荷叶纷纷挣脱了污泥与湖水的束缚,扬起了翠绿的圆脸,没有泪痕的脸上更显清新。雨敲打着荷叶,而荷叶顶天立地,于风雨中昂然峭立,倔强地守护着荷花,不叫一声苦。

雨雾渐稀,碧绿的荷叶仿佛是刚完成的水墨丹青。雨水在叶心凝成一汪清泓,轻轻低了一下头,水珠便跃身坠入池塘拥抱鱼儿。之后,荷叶便恢复了配衬的角色,默默地站在荷花背后,做她最坚实的后盾,不求回报。

荷叶的美,美在她总是给人清新舒爽的感觉;美在她不易被察觉的淡淡清香;更美在她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奉献。可是,她却从不曾与荷花争风头,甘愿屈居陪衬那朵菡萏,却从不知晓,自己也是一处旖旎的风景。试想,如果没有荷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荷花的别样红?她们永远都是要一起的,少了哪个,都不完整了。难道她一点也不像母亲吗?那么无私奉献,又兢兢业业,为我们撑起一片天地,遮挡头顶的风雨。

再回首,看着被大片绿伞覆盖着的荷塘,有绿绿的田田荷叶,簇拥着别样红,渐迷人眼。荷花在茶叶众星捧月中开得灿烂,迎着骄阳躺在碧水上,荷叶欣慰地摇曳,那点点红晕应该是梦中的笑靥。

【点评】

这是一篇很纯粹的很美的散文,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一个初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实在难得。文章无任何仿写的痕迹,即使是方法上的仿写也没有,因为作者心中自有章法——由荷花起笔,至荷叶细描,不仅让人看到舒爽的荷叶之姿、闻到淡淡的荷叶之香,更为其坚定地守护、不求回报的付出所打动,联想至母亲,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从语言上看,作者下笔也是素素淡淡,清清雅雅,不矫情,不落俗,表现出了很高的语言的功底。

泥土赞

初二2班 朱翼卿

你赞美花的多姿,歌颂树的雄伟,但你何曾想过孕育他们的泥土呢?我赞美泥土,它平常却不平凡。

行走在茫茫的林海中,映入你眼帘的,是红绿错综的美丽世界。红的是花儿,它们一个个挺立着胸脯,花瓣上还沾着昨日的露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剔透,争着要挣脱泥土,向太阳示好。绿的是树叶,这些巴掌大的嫩叶在树干的依托下贪婪惬意地享受美好的午后时光。这里是花和树的天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花的刺鼻的香味。这美景看多了你也许会感到倦怠,这香气闻多了也许会有一丝单调。这时,清风徐徐吹来,我嗅到了一丝清香,一丝独特的味道。我沿着这香气打算寻找它的根源。

拨开团团簇簇绽放的花朵,在丛林的深处,我看到了泥土。捧起一把泥土,幽幽的香气让我陶醉。

那就是泥土,它平常却实在是不平凡。它在地面的最底层,把自己的身体埋在地面下面,用自己的营养去给那些花和树提供能量,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生长。它默默无闻地在做这一切。它听到别人赞美树木花草时,心里是快乐的。它不奢求任何回报,要的只是看到树木快乐地长大。它包容,不管种在它身上的植物是美还是丑,它都会细心呵护它们,为它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能量。

这就是泥土,它平常却决不平凡。

泥土到处都是,它没有美丽的颜色,奢华的外表。它是那么容易被人忽视。也许你会说它不美,不足为奇。但它是植物的家,再美丽的植物也需要它。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包容。当你走在茫茫森林时,难道你只看到花红柳绿的叶子吗?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它们的根是深深扎进泥土里的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它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不正象征了我们的母亲吗?难道你竟一点儿也不知道在我们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总有默默地,如泥土一般支持我们的母亲吗?难道你又不更远地想到,泥土牺牲了自己的能量,无私地奉献给花草宛如母亲,牺牲了自己的年华,自己的容貌来养育我们吗?

泥土不美,它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被发现,它们不被人重视,默默无闻地在奉献着,这又是我想起了一句话“母亲的心,像针插,总是默默承担,不喊一声痛。”是的,母亲是包容的,她们会宽容理解孩子的过错,正如泥土一样。我赞美泥土,就因为它象征了我们的母亲的无私,不求回报与包容。

让那些不孝之子去赞美那美丽缤纷的花草吧!我要赞扬这平常但却不平凡的泥土!

【点评】

应该说,本文是一篇极好的仿写之作——深得仿写的精髓。仿写,并不是仿其内容,或简单地仿其语言,而是要仿其写作的方法,从这一点上,本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用心地把《白杨礼赞》中学到的手法用到的自己的习作中,文中有环境的烘托,有与其他物象的对比,有直接抒情句的反复抒发,有用反问形成的排比句的层层象征义的深化。最后将对泥土的赞美变为对母亲的赞美,极为自然。唯一有点问题的是引用的“母心的心,像针插”这句话,它说的只是母亲的包容和忍耐,而没有包含默默的不计代价的付出这样的含意在其中,所以用在文末其含义是偏窄了的。

初二2班 方慈蓉

远方是深邃的峡谷。重重叠叠的堆岩裸露在秃灰的山峰上,陡峭的山崖撑起巨石,好像是受到责罚的阿特拉斯。此时的寂静像是凝结的空气一般,压着这一座孤零耸立的陡峰,预言着一场暴雨的到来。

寂静无声。

蓦地,高空中传来一阵长啸,如同一把亮刃,穿透凝重的空气,很快匿声了。紧接着,又是一阵短促的叫喊声。一只鹰盘旋在山谷中。它伸展翅膀,像月牙形的飞镖,划破天际,撕开山峰一角的裂口。

空气像是有弹性的,带着几丝潮湿的气味。山林里的生物可以感觉到一场暴雨的到来:怯懦的甲虫顶着威武的壳钻进了地底,盲眼的蚯蚓争先恐后地爬出来,还不知道死期即将到来,黑压压的蚂蚁抱着搬走自己的战利品。可怜的小东西!

悄悄然,几滴浑涩的雨水坠了下来,打在粗糙的峰石上。一阵闷雷扑下来,轰鸣的巨响吓坏了栖在树干里的鸟,它们蜷作一团,浑身瑟瑟地颤抖着,被一两滴雨水濡湿的绒羽小心地哆嗦着。它们一边拼命往最温热、最柔软的角落里挤,一边用紧张、不安的双眼盯着外面的天空。

鹰却依旧在盘旋,是的,它定是嗅到了暴雨的气味,准备迎接这暴怒神灵的考验-----不,是恩赐!

它的翎羽在呼啸而过的风中一根根竖立,像笔直的刀锋。锐利的爪,坚硬的喙,无不诉说着它青春的、激奋的、饱满的热血,无不彰显出它坚毅的、昂扬的、自信的气概-----它是一只即将成熟的鹰,是它,野心勃勃,傲视一切,要带着一份王者的尊严冲破云霄!

雨,下起来了!天黑了下来,一瞬间黑了下来。空气重的让人喘不过气,压抑着那双急切想要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翅膀,那双翅膀却更加有力地振动。它已经被残酷的荒芜的险峻的地方压抑太久了,它要飞翔,飞翔!在这里,它最多只能被遗忘在深林中,不能够伸出锋利的爪,不能够仰天长啸-----实属它莫大的悲哀!

倾盆大雨,乌云密布,雨水像一大片羽箭,在它身上生起焦灼的痛感。它停止了回旋,猛然振翅,忽地如箭一般直上高空,仿佛要捅破这层厚韧的黑布,扯碎天幕。底下的巨石、悬崖,渐渐愈发远去。就在这炮弹似的雨水中穿梭,用尽全身的力量展平羽翼,啸叫!一声尖锐的长啸!电闪,雷鸣,阻扰不了它的前进-----连那狞笑的暴雨也不能浇灭它对自由、对独立、对尊严的渴望,烈火一样的渴望!

它的双眼是燃烧着的赤焰,赤焰是它炽热的跳动的心脏。鹰,生来就是追求自由的,生来就是追求人格尊严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挡它们。没有一只鹰是生来相同的,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山峰,有自己的生命,它们都有一颗独立、自由的心,而这也是它们不尽相同的地方。正因如此,它们的名字叫做“鹰”,它们是真正的生命之王者!

冲破云霄!

【点评】

文章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即其用词的准确、传神和在语言雕琢上的细致、用心,很有画面感的环境描写,很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鹰的动态的描写,精妙的比喻、精心的对比,都使本文的语言极具个人的写作特色!本文明显地对《海燕》进行了仿写,出现了正面和反面多种物象,在对比中将鹰的姿态、神韵、精神气质等组成的独特的形象特别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环境描写随时间步步渲染,层层铺垫,为烘托主体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文虽未由物及人,但人的形象似也呼之欲出了。

白玉兰

初二2班 高咏薇

寒冷还未退去,他便开始孕育芽苞,积蓄着力量。仿佛一夜之间,她就到来了。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之时,她依旧在那里,静默着,静默着。她悄悄地,就舒展开白嫩的花瓣,但她不招摇,从不随意流露她的香气。

蝉鸣。

院中各式各色的粉红佳人争妍斗艳,搔首弄姿,尽显柔媚。清晨一缕阳光穿过丛花,照在他脸上,映着阳光,她挺立着,傲然的,清劲的。她像未经刻意雕琢的白玉,清明的白中泛着一丝青绿。

虽然她在万花丛中的最深处,不是最耀眼的一枝,但她的绿意充盈着,充盈着整个院子,整个夏天,露水在花瓣上划过一道浅痕,无声无息地,浸入泥土,滋润着土壤——我在一旁,听到了生命的传递

相比其他颜色浓重的花,要说她们是淑女,那么白玉兰倒像是花中的清君子。不因为她没有婀娜的身姿,或是娇嫩的花苞,而是她从不招蜂引蝶、卖弄姿态。那种高洁的态度,实在让我钦佩。

落花时,她也落得有风度。来时她很迅速,去时也有匆匆之感。院中花红柳绿、相映成趣,正是一片热闹,她笑了。白玉兰不似其他的花,细细的花瓣,碎碎的飘落满地,花香也止住每个人的脚步,她是大瓣大瓣地落,那白玉般的清明的花瓣,静静地躺在自己脚下,任其零落腐朽。此时,绿叶已抽芽,她将自己化作根的滋养,原本的还给了土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她来得悄悄,清劲地立在万花丛中,去得也匆匆,来不及带走什么,但她的优雅、淡然、清劲却留在了我心里。

【点评】

美文!作者用极有画面感的、又极有细腻的触感的文字在我们的心上细细地描摹。于是玉兰花的静默、清明、优雅、淡然各种独特的风度一一地呈现出来。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是一个生命美丽的存在,也是一个生命自然的存在,来去皆淡然。文末的个别句子需要再行斟酌。

钢 琴

初二2班 肖博文

钢琴总是静静地躺在房子中最僻雅的角落,静静的。

有钢琴的地方总是雅致的。要么,是一间三面都是堆满了书的书架且萦绕着书卷气的书房,要么,就是一间单独素净的空屋。即使你把它放在那最拥挤的所在,空气里充斥着的紧张与烦躁也会被它散发的淡淡高雅所平息。

走进房间,一眼就能发现钢琴。它身上覆盖着一层带着蕾丝花边的白布。有人要问,为什么偏要盖一层布?这难道不是刻意做作吗?这是因为,钢琴不想太张扬,也不愿被灰尘所染。尽管如此,你还是能寻着那雅致气息找到它。这是因为,你是雅致的,钢琴知道,它想让你来。

撩起那层白布,那带有原木花纹烤漆的直挺的琴身,嫣然呈现在你面前。你问它,为什么选这个颜色?它说,素一点,好。其实,这个答案,你早就猜到了,掀起厚重的琴盖,黑白相间的琴键便显现出来,那黑白颜色,让人觉得像一个身着燕尾服的伸士,在向你微笑,问道:“今天过得怎样?”

你打开钢琴的顶盖向下看去,啊,多么精妙的结构。米色的击锤整齐地排成一排,一根根古铜色的弦由细到粗一个个列队。甚至,连一个个螺钉,整齐得雅致。有人说,钢琴不是什么复杂的物件。钢琴不回答。它只是在心中嘲笑这个肤浅的人。

你把手指轻柔地放在琴键上,感受着钢琴轻轻地托着你的手。有人试着用手使劲按琴键,用拳头砸琴键,以为那样就能让钢琴发出美妙的乐音。钢琴不理睬。它发出一阵阵杂音,就算被砸坏,它也不会让这个低俗的人得逞。

你奏出的一曲轻快的曲子,钢琴欢快的应着你。有人想要用钢琴弹奏出那蛊惑人的靡靡之音,钢琴不作声。让他们失望去吧!钢琴不仅是高雅的,也是正直的。

你弹奏出一首古老但颇胡意境的曲子。有人认为钢琴太陈旧,赶不上时代的潮流。钢琴轻轻地笑了。一个人连身上最后一点有历史,有内涵的东西都失去了,还有什么资格评价别人呢?更不用提追赶潮流了。

弹奏完毕,你轻轻地合上钢琴那厚重的琴盖。你站起身,打开门,刚要走出去,又回头一望,发现钢琴好似也在静静地,端坐着,望着。你微微一笑,走了出去,并把门轻轻带上。你明白,这是钢琴在期待,在期待你这个真正懂它的人,在某日再次回来,再与它来个高雅的聚会。

钢琴总是静静地躺在房子中拿最僻雅的角落,静静的。

【点评】

文章写得很有条理,从其僻雅的环境,静静的姿态给人的印象写起,现由其外在的装饰写到其内在的结构,每一层次中都突出表现钢琴的不张扬及对素雅高雅的坚持这一内在特点,从而非常饱满地构建起了钢琴的内在形象特点。文章中虽然未着一字提及到人,但我们已可从这样由外而内的形象特点中感受到作者的意之所指。不错的习作。

海 豚

初二2班 侯瑞琪

由浅蓝和深蓝组成的大面积的水域,人类称之为海。海洋是个缤纷复杂的地方,它孕育了全球大部分生物。这些生物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它们全部都认同一点: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一只落单的海豚因为把食物赶到了岸边差点搁浅,幸好它及时反应过来,尾巴一甩向更深邃的蓝色游去。

它甩尾巴的方式很特别,或是说……与众不同。在整个浩瀚的大海里,只有海豚与它们的近亲鲸是垂直摇摆尾巴,而不是像鱼那样水平晃动。它喜欢这种特别。

不得不说它可真是条漂亮的小海豚。流线型的身体,光滑而有弹性的皮肤,身上健美的流畅线条……一切的一切都像是在说,看,这真是条游出来的海豚!

但更让它骄傲的还是它聪慧的头脑。是的。海洋世界中最聪明的生物就属它海豚了,它很庆幸它是条海豚而不是别的什么生物。当然,也正是因为它的聪明,才能让它失去群体还能活到今天。

而讽刺的是,这也正是它不受欢迎的原因。

海洋看似平静,却危机四伏。所以当珊瑚们找到一处温暖且安全的地方时定居下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它很欣赏珊瑚礁的壮观美丽,可是它还要向更危险的水域前进。因为它是海豚,它决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

珊瑚虫说它傻,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偏要去自讨苦吃。它们挥舞着带刺的触手,吸收着大海中的浮游生物,把自己的种族发展壮大,然后死去。一辈子从未移动半步。

海豚感受着水从身边流过,发出了快乐的声波。

当风来时,它从水中一跃而起,玩的不亦乐乎。冲浪乃是她最爱的事情,没有之一。它自由自在地翻滚着,无拘无束。玩累了,张开气孔换口气,喷出一座精致的小喷泉。

它一头扎进水里,发现它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这里有许多长得一模一样的鱼。尽管声音很小,但它还是能听见它们窃窃私语。

那些沙丁鱼用看外星人一样的眼光看着它。

多么奇怪的鱼,竟跑到海面上去了。

真不知天高地厚呢。

看,它游泳的样子多奇怪。

你能找到它的鳃吗?它怎么没有鳃?

真是个怪胎!……它是条鱼吗?

……

海豚不明白,它的鹤立鸡群,竟成了鱼儿们嘲讽的原因。也许它,就是个另类的存在。可是作为哺乳动物的它,是比鱼类更高等的生物,它有恒定的体温,发达的大脑……这些都可以帮助它更好地生存。

也许鱼理解不了这种……存在的方式。它们认为,与自己一样的,便是好的。

还记得大白鲨也曾讥笑过它,作为肉食动物不能够像它们一样拥有敏锐的嗅觉,建立的双排牙齿与残暴的个性。

是的,它不需要这些是因为它不需要。它认为那都是以长得吓人来弥补智商的不足,是种野蛮的象征。它会用“高科技”的声波定位来锁定食物的位置,它会吐出气泡“笼子”把猎物困住……它不需要用直接粗暴的方式解决肚子问题。

它现在可以坦然面对这些。

为什么要穿行于大海?海豚这种生物,探索的精神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每天必须游到一定公里数,否则便会浑身上下不自在。

为什么不做一只鱼?它高傲,绝不会为了求同而是自己退化。

所以即使会被误解,会遭到万恶的人类的追捕、囚禁,即时作为一条海豚要比普通的育儿多太多危险,它仍然选择做一条海豚。

而且它也并不孤独,鲸与飞鱼都是它的好朋友。

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说去吧……

【点评】

一篇约为1500字的文章,很长,难得写得条理清楚,角度独特,很见个性。海豚外在的总特征是“游出来的”,它的体型,皮肤,都很美,摆尾巴的方式更是与众不同,但更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聪明、探索、高傲,而且它在珊瑚、热带鱼、大白鲨的讥笑中依然快乐,因为它“决不会为了求同而使自己退化”,所以它“选择做一条海豚”,所以它才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觉得最后这句话如果换成“在壮阔的生命海洋里自由地游弋,让他们说去吧”会不会更好些?同时注意“热带鱼”这一物象出现在“海洋”中是不是不太对?如果语言再适当地润色一下会更出彩的。

浩海中跃起的浪花

初二2班 袁赫闱

站在布满沙粒珠贝的海滩上,远眺那无论如何也望不到头的天际。洁蓝如画的天空下,滚动着浩瀚湛蓝的大海,无时无刻不给予人一种无穷的力量。几只贪玩的海鸟互相在嬉闹着,一小朵浪花高高地跃起扑向它们伸展的羽翅,鸟儿们叫着向上窜去,随之而来的是来自波涛下“哗啦!”的笑声。也许在这广阔的海域上,这一朵一朵蹦跳的浪花根本不足以引起你的注意,可海洋蕴藏着的神秘力量到底是因何而来呢?我想,大海一定是深知的。

天,渐渐暗了,风呼啸着飘荡在无边的海洋上,大海涌动着波浪,蓄势待发。浪花,在这马上将要来临的风暴前似乎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顽皮,似乎只有它们那富有节奏的跳跃是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前唯一欢乐的。

风,越来越大。远方灯塔发出的微弱光芒摇曳着。海面上早已看不出最初一丝的平静。它又出现了!不,是它们。这些勇猛的战士们,向前跃去,它们披上了黑色的战甲,一齐呐喊着,排山倒海般向前方扑去。一朵,又一朵,它们肩并着肩,臂擦着臂,融在了一起,化成了一排!这个混黯的拳头——蜷起胳臂,卯足了劲,高高的砸向远方,好似有使不完的力气。它们犹如一只只音符,在这片黑漆漆的海洋乐章上跳动着愤怒的舞步,激昂的旋律回旋在天地之间,天崩地裂。

微弱的灯光扫过,只见海面颤抖着,一朵浪花腾起,伴随着狂风的怒吼,更多的浪花应声而起,互相拥抱着,汇聚成了高大的波浪。不,俨然已是强劲的波涛!它不断地长着,吼着,足有几层楼的高度。这滔天巨浪在天地间狂奔着,可是它没能再长高些,就轰然投入到汹涌的海面下去了。可是,紧接着的并不是遗憾的丧叹,而是比之更加强有力的浪潮——四面八方都突然腾起了和它一样的庞然大浪,有的甚至更加的巨大。风暴还在继续着,它们也就继续跃起,落下,再跃起……

海日在这经历过一次浩大的战场上洒下暖暖的阳光。一直瑟瑟发抖,躲在岩洞里的海鸟们此时又都飞在天空中,欢乐的迎接这久违的宁和。小浪花又变回来原来的海洋精灵,所没有改变的是他们一如既往的欢乐跳跃,只不过,这跳跃却越发显得快活和轻盈。

【点评】

这是一篇很“规矩”的习作,通篇使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物象丰富,对比鲜明;用词虽简单但描写却细致、生动;采用短句形式,使文章读来节奏明快,这也对浪花儿的形象起到了一定的烘托的作用。总之本文似乎别无特别之处,但又处处熨帖,实属不易。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形”的东西,那么本文要表达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有几处值得好好想想的地方:浪花的象征义是什么,能否从它与其它物象的关系中、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清晰地使读者把握住其象征意义?如果物象过于模糊,你是不是想过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本文是存在这个问题的,究其原因,是诸多物象间的关系在描写中呈现得不够鲜明。而且某些用词似乎也不够妥当,例如,“它不断地长着,吼着,足有几层楼的高度。这庞然大物在天地间狂奔着……”庞然大物这个词即使在此语境中,也总让人感觉似乎含有贬义,而且这个词是形容其外形的巨大的,而此处所要强调的难道只是其外形的“大”吗?所以,类似于这样的不够恰当的用词,抵消了一部分物象的鲜明。请在表现“物象特征的细节”上再加以斟酌。

光 彩

初二2班 廖知新

【修改前】

在这座大城中,你在深夜时漫步于街头,可曾感到过莫名的孤独?我以为是没有的。

夜晚的京城,似乎比白日更要热闹。天空中似有繁星,却没有繁星,只是深蓝的背幕中略带点暗红,像是远方战争染红了天, 而那颜色又浸到了这片天空,渐渐向下方蔓延,蔓延,蔓延……

血红色,似乎在于地面还有些距离的地方戛然而止,取代而之的是烟雾,散发着闹市熏气。木炭的焦味使得下面这片天空黑暗而令人窒息,若不是有卖串人歇斯力竭的吆喝,又有谁会想到这里会住人呢?

除了这吆喝声,最明显,最引人投去惊讶眼神的,要数它——无时无刻不在张扬的霓虹灯。

我不明白,天已经暗了,为什么不能任它暗着呢?霓虹灯乐而不语,一脸不屑的样子,仍然闪烁亮丽。这满街的灯让我眼花缭乱。那边那个,好似个富态的贵夫人,肥厚的嘴唇上涂着红艳的口红,粗大的脖子上挂着一圈圆滚滚的大颗珍珠,手指上也只是硬生生地挤了一排夺目的戒指。再看那一边,不知是哪家的牌坊,金灿灿的皇冠上,镶上了一颗别致的红宝石,红得令人毛骨悚然,而在我头顶上的,我不敢去看,但我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眼神,冷淡,不,冷漠无情。真的,我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还亮着,还不断地给人们辉煌的幻象。

闯入这迷乱的霓虹,像是受了什么蛊惑,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梦交了出去,又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心交了出去。游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不过是傀儡,是行尸走肉罢了。他们,它们眼中是纷乱的霓虹,再也不见真正灿烂的阳光,那种让人内心像山间流泉的快乐,也再也不见真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那种让人内心向海洋那般深邃、像镜子那样无痕的平静了。而霓虹灯,他们眼中是更强烈的贪婪,是地狱恶魔吐向天堂的火舌。

一块块挂上霓虹的牌子,都是为黑夜、阳光、绿叶、鲜花所设的墓碑。而这些恶人们将她们的尸骨藏了起来,藏入地下深渊…….

霓虹的好像是忽明忽暗的,但在暗后,他为什么总会亮起来?

也许太乙真人下凡拯救世界,也会有人一哄而上,想骑鹤上扬州吧!我不过想见一次“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的美景而已。但这一切,却被那耀眼的光彩所蒙蔽了。

【修改后】

光 彩

在这座大城中,你在深夜时漫步于街头,可曾感到过莫名的孤独?我以为是没有的。

夜晚的京城,似乎比白日更要热闹。就算离热闹的街市还有些距离,你也不难听到那卖烤串的人歇斯立底的吆喝声。木炭的焦味使得他看起来焦黑,而身边的烟雾更会让人误以为他是炼丹走火入魔了的老和尚。

烟尘像青蛇一般想血色的天空进发,吞噬了繁星。而这深蓝的背幕中略带点暗红,像是远方战争染红了天,渐渐向下方蔓延,蔓延,蔓延……

而实际上,这天空的染料,是那光鲜亮丽的、无时无刻不在张扬的霓虹灯。

街边闪亮着的,是五彩的光斑。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像是天空中的星星,惹的人眼花缭乱。卖串的小摊、餐厅的招牌、大酒店的门牌,霓虹灯一串比一串高,一串比一串亮,一直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中,还不停。

我不明白,天已经暗了,为什么不能任它暗着呢?霓虹灯乐而不语,一脸不屑的样子,仍然闪烁亮丽。那边那个,好似个富态的贵夫人,花枝招展的打扮,却又是俗气的。肥厚的嘴唇上涂着红艳的口红,粗大的脖子上挂着一圈圆滚滚的大颗珍珠,肥硕的手指上硬生生地挤了一排夺目的戒指,光一照,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一身贵重的服装,却似毫没有竹的清新淡雅,梅的坚韧自好,兰的君子翩翩,菊的傲然清高。真的,我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还亮着,还不断地给人们辉煌的幻象。

闯入这迷乱的霓虹,像是受了什么蛊惑,一步一步,把自己的梦交了出去,又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心交了出去。游走在高楼大厦之间的,不过是傀儡,是行尸走肉罢了。他们,它们眼中是纷乱的霓虹,再也不见真正灿烂的阳光,那种让人内心像山间流泉的快乐,也再也不见真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那种让人内心向海洋那般深邃、像镜子那样无痕的平静了。

这霓虹灯,不正是那些贪婪的人,任由贪婪的欲望一点点吞噬自己的内心。

这光鲜亮丽的面具后,难道还是光彩吗?

【点评修改前】

文题“光彩”所指的物乃是霓虹灯,作者赋予它“无时无刻不在张扬”和“辉煌的幻象”的内在的特征,可惜没有相应的外在的“态”与之相呼应。同时,文中对“贵妇人”的一形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而且是情感倾向极为鲜明的刻画,其特征为“张扬、冷漠”,这倒是极容易与物神产生相关的联想,但随之文中“他们,它们眼中是纷乱的霓虹,再也不见真正灿烂的阳光”这一再次提升的文章的主旨,却似乎与人的形象间缺少了一点什么紧密的关联,有生硬之感。所以本文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物态不细致,二是最终的主题与“人”这一形象间缺少相关表达。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