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研组一周一课活动(二)

作者:黄钊 时间:2019-03-26

单元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价值和意义

校园足球的开展如火如荼,旨在发现精英人才的中小学足球课余训练及联赛体系已初具规模,而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是“基础”与“提高”两者互为依存、依次递进,因此利用体育课堂对全体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普及势在必行。该单元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对足球运动喜爱与拓展的需求,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出发,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学练、合作学练、创新学练,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体现足球运动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层面上的教育功能,在游戏中体验足球锻炼的价值,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使学生养成足球运动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师用书,四年级(水平二)第六章球类活动单元。原教材中设计了脚内侧传接球、射门等内容,五年级(水平三)第六章球类运动单元的脚背内侧传球、脚背正面接球、脚背正面射门、发展足球活动能力的练习,四年级 第二节小足球,脚背正面接球、发展足球活动能力的练习与游戏。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但结合大多数学生接触足球运动次数较少的情况来看,必须重新梳理和细化,本单元设计从课堂教学的安全性、有效性入手,融合水平二四年级足球技术水平与水平三五年级足球技术水平,依次设计了脚内侧传接球、脚背内侧传球、脚背正面接球、脚背正面射门、脚背外侧传球、发展足球活动能力的练习。以上内容都是最常用的足球基本技术,通过重构足球教学内容,尝试游戏教学,渗透规则教育,提升学生参与足球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更好。

三、学情分析

1112岁的四年级儿童正处在协调性、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他们思维敏捷,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好胜心较强,做事有激情但稳定性稍差,该阶段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创设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性格特点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拥有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足球运动对速度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在该阶段实施足球教学,要充分考虑如何在儿童接触足球的初始阶段,将手对球的灵活控制转移到双脚的运控球,并通过各种有球练习,全面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在小组游戏中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设计思路

作为接触足球的1112岁儿童,天性就是要追逐足球、踢到足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多碰球、用身体各个部位充分感知足球的特性,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足球运动的快乐,在“玩”中“学”,促使学生主动的提高运控球、传接球及射门能力。

看到足球就要踢是孩子的天性,而漫无目的的踢球却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本单元第一课时,通过温故学习最简单的脚前掌控球、脚内侧停运球球等技术来避免踢球的盲目性,在初始阶段通过SPARK分组游戏、脚前掌推拨拉球、身体多个部位的停球来并感知足球的弹性及滚动特性,最终通过脚前掌运控球后射门来增强自如控球的信心,并体验射门的快乐。

在本学期最初是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接触足球的时间有限,球性相对于长时间接触球的孩子偏差。那么在本学期初,为了衔接本学期五年级的学习任务及目标,本学期小足球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温故四年级的所学的内容,并提高学生的球性。进行一次衔接课,一次简单的拨球过人、一脚精准的传接球同样能让孩子信心倍增,本单元第三课时所教的脚内侧运球及传接球是最基础的足球技术,脚内侧传接球更是足球场上最常用的动作,但一节课就要求将这个技术熟练掌握不太现实,而该技术正确动作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将来踢球的信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体验这一动作,在相互的帮扶观察中纠正动作方法,通过一个个简单易行的游戏来提高技术动作的正确性,练习双脚脚内侧控球时,让学生体验大腿外展的感觉,脚内侧运球技术自然过渡到传接球技术,再通过两人及多人的合作学练、短距离定点传接、传接后跑动等游戏来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

在本学初的进一步发现,所授班级学生对于脚内侧传接球相对比较弱,甚至已经忘却相关技术动作。本单元的第一课将着重从脚内侧传接球开始初步重新学习,并结合学习情况把本次课预计分2次课。

四年级已经学习过足球脚背正面的带球跑、带球直线奔跑甩开其他人是孩子踢球时最常见的动作,这个动作能有效的突破防守,这是做为零基础儿童踢球时获得成功感的重要来源,该动作简单,但掌握不好就容易出现人追球、而非脚粘球的现象,要想熟练有效的掌握该技术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那么本学期小足球第三课时将学习脚背正面接球,脚背正面接球在足球比赛中非常实用,对于在实战中经常出现,也是对于球感最重要的测试之一,足球脚背正面接球与脚背内侧也有直接的关系。球场上通过脚背内侧长传至脚底下,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方式去接应并转换到下一个进攻或则防守的动作,那么脚背正面接球就属于这一合适的动作之一。那么足球内背内侧踢球将在本单元第二课时进行

射门得分是足球快乐的根源,只有在充分感受过运控球、传接球动作,积累了一定的足球活动体验后再尝试射门,掌握最基本的射门技巧,才能避免受伤,建立起射门得分的信心,本单元第四课时要求学生在游戏中先充分复习传接球、脚背正面接球动作之后学习脚背正面射门,再两人小组合作学习大腿带动小腿摆动、踝关节绷紧的射门动作,从踢固定球到短距离再到中距离的相互射门练习,强调准确性,力量适中,确保游戏的安全,球场上射门的脚法千变万化、得分的手段也种类繁多,教学后教师应提醒学生射门时不一定要固定方法,明确最便捷的动作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围圈抢球”是集运控球、传接球、抢断技术于一体的游戏,该游戏近似于实战比赛,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技术动作,并为接下来的小比赛打好基础。

技术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比赛中尽情施展以取得胜利,设计不同规则的小足球比赛,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之前所学到技术动作运用到实战中,但从学习单个技术动作直至比赛中各技术的灵活运用,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达成,因此,先后利用三套不同的规则,旨在发展学生在比赛中的各种技术、以及传接球意识、拉开空档跑位接应意识、快速攻防转换的意识,把规则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在玩中感受足球比赛中的战术意图,为学生将足球做为自己的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组织策略

教师每节课先通过语言导入,采用游戏法调动学生情绪,在所有教学环节上以教具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将课串联起来,在主教材学习过程中,阶梯式教学法、谈话启发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体验动作要点,提升动作技能。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要点,然后进行实践练习,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组织学生相互观察、学习、分析、交流体验,共同提高,最终通过小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术以激励学生,课的最后在放松、拉伸、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中结束,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六、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本单元以游戏法贯穿始终进行教学,设计搭配新颖的教学器具,贯彻一物多用的原则,让每一环节的教学都能与教具相结合,为教学服务,为达成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足球运动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心情愉悦,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打破传统的灌输式传授方法,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充分给予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的良好学习空间。在准备部分、结束部分及游戏环节均以自我创新的内容设置教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既吸引学生,激发运动兴趣,又提高学生练习的质量。

七、党员课后反思:骨干、党员展示课,是为了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带领作用,提高其他任科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活动中使讲课的骨干党员教师发挥出其带头示范的作用。

本次党员展示课前提前准备了充足得相关课上需要的素材,不断的完善了相关教学设计,预估了上课后即将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课堂的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情趣,一个好的导入环节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每一种兴趣点,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强势带动弱势,利用多元维度,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从学生喜欢的环节和游戏深入,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教学完成效果得到提高,最终实现教学预期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如何让课堂更加具有时效性,如何进行过有效评价,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用学生自己的表现来进行检验的方法,在课堂的结尾,进行了师生间互评,生生互评,同时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养成一种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不服输精神。

本节课后,第二天我与组内进行了相关评课,发现了有以下不足之处:1、单元设计中加入技术环节课的设计,一般分成3次;2、脚部练习上垫,创新处还需注意细节影响技术动作。3、注意用词更加严谨;4、游戏规则需考虑到被空出来的学生运动量;5、集合频率过多,影响训练量。6、传接球注意标志盘安排,垫子使用注意游戏化插入;7、学生训练间距适度放大,提前准备好所需的细节安排;

结合以上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上多加磨课、多加创新、多加完善个人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后多加反思个人不足,多加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多加学习心得教育教学知识。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