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学生需培养的最重要的语文学科能力即阅读能力

作者: 时间:2014-04-11

高一年级学生需培养的最重要的语文学科能力即阅读能力----孟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阅读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阅读是一个读者、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阅读水平按显性的,定量的标准很难做出准确的评价。为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水平。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本标准力图从感受-理解—评价—体悟四个方面分为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做一个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

(一) 及格

感受 1.朗读准确流利,略有个别生字词,可以借助词典解决。

2.可以整体感知文本大意,明确文本的文体.

3.能找出文本中的主题句,过渡句,明确关键句子的意思.

理解 主要能明确写了什么

人----写了什么人 ,人做了那些事情,表现了人的什么性格

事----怎样的一件事,事情的六要素社什么

物----一件什么样的东西,它有什么特征,外形,功用,成因是什么

景----什么样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

理----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评价 能够大致说出对文本的喜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重组文本主要内容

记叙文复述,议论文补充论据,写景文用自己的语言试着另做描写。

体悟 能够找出文本中最打动自己的字词句段落,圈点勾画,做出批注。

(二) 良好

感受 1 重点字词能够结合语言环境,做出解释。领会蕴涵在字词中的深层含义。辨析重点字词的近义词。

2朗读有感情,用自己的感受对文本做二次开发,以打动听众。

3 可以准确地切分文本的段落,明确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理解 主要能明确如何写的

人----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语言 动作 外貌 心理

事----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顺叙 倒叙 插叙

物----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景----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理----用了什么论方法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评价 有创意地对文本做出自己的认识,既正视文本中的信息,又有自己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偏好。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最主要的是能够自圆其说,如试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景的妙处。

体悟 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进入文本所描绘的境界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体会到阅读带来的一种身心的愉悦。这样可以做一些文本中的情境设想,“假如我是文本中的----我会-------” (三) 优秀

感受 1 在达到前面及格,良好的标准的基础上,能够迅速把握文本的大意,力争在时效性上比前有所突破。

2领会文本在构思方面的技巧,及其艺术价值。

3 明确文本语言运用特色,修辞运用效果,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理解 主要能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阐发

人----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不同关系中去认识人

事----从事件的前因后果,方方面面去理解事的意义

物----了解物的过去,现在 未来。物与人类、物与科技的关系

景----景中寄予的情感,情所由生,情感的历史性,社会性特点

理----理的社会历史意义

评价 在达到前面及格,良好的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读解和再创造文本各级语言单位的意思。将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同化、重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探究的能力。也就是“你自己遇到了文本中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况,你将怎么办?”

体悟 最高层次的体悟达到文学接受观上的三个境界,即:

共鸣----人被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以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深深打动,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这时情绪激动,审美趣味趋同。

净化-----达到了共鸣后,不由自主地“去除杂念,人格提升”。

领悟-----潜移默想,洞悉体悟。

以《荷塘月色》为例略加说明之:文本中的荷塘月色触发了我们对生活中见过的某一处荷塘的记忆,我们被作者“自由独处”的妙境深深打动了。我们也来写我们自己的《荷塘月色》吧,这就是共鸣。

“今晚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由此我们得到一种超凡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这就是净化。

明白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就是“荷花、明月”,这就是领悟。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