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华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5-06-16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暨初二语文备课组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王向华

本学期初二语文备课组确定了“基于学法指导的咏物抒怀类散文读写策略研究”的教研课题。课题分三阶段进行,我负责的是从3月1日至3月31日的第一阶段的工作。工作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课内的课例研究,总结得失之后进行了“读”的策略梳理;二是“借物咏怀”类文章的写作,分别上了写作指导课和评改课,进行了“写”的策略的梳理。如上两项工作我都分别在组内进行了反馈交流。

一、读的策略——《白杨礼赞》课例研究

首先,我在对教材、学情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咏物抒怀类文章的阅读思维路径。

2、使学生在文本品析过程中通过抓取直接抒情句、物态描写句或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情感色彩、拟人色彩的词语,对“物”的内在品质有准确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3、使学生在阅读咏物抒怀类文章时具有知人论世的意识,能借由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深入领悟作者的情感和“物”的象征意义。

从如上目标可见,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托物言志”类文章,其功用应该是使学生熟悉此类文章的一般性阅读方法,形成咏物抒怀类文章的阅读思维路径;使学生学会通过词句品析抓住事物内在气质的方法;并且能够用知人论世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基于这样的设想,我开始着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但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让我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

1、课堂的主问题如何来提问?如果过于细化,怕学生只重局部的赏读而忽略掉对此类文章整体阅读路径的关注;如果过于概括,又怕提问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不能领会老师的意图。

2、“物态”和“物神”的梳理如何进行?是先物态后物神将二者比较截然地加以区分,还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随着学生的回答用清晰的板书加以归纳和整理?本课的板书量很大,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板书、板书以何种形式呈现?

3、白杨树的“不平凡”主要体现于它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上,但是文中白杨树特定的生长环境对于白杨树的外在物态和内在精神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沙漠里的仙人掌。这部分内容如何才能比较自然地呈现出来?

4、文中的直接抒情句除了第1、4、6、9段,第8段有没有呢?如何处理第8段中的抒情句子?区进修时的教材分析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没有第8段的,一种是有第8段的,如何斟酌,根据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我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自己也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最后确定基本的教学流程:

1、以题目中“礼赞”一词的含义导入。(崇敬地赞美)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礼赞之情?(1、4、6、9段)

3、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到白杨树留给作者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不平凡)

4、白杨树的哪些特点体现了它的不平凡?请找出原文加以品析。(对物态、物神、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物态与物神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开成分类的动态板书。并使学生明确不管是物态还是物神,都是对于物的形象的描写,不用将二者截然地加以区分。但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形态的东西联想到品质的东西,建立明确的物态与物神之间的关系,板书中也要体现这一点。)

5、灵活处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一内容,但它与物态、物神的不平凡是同一层次的问题。

6、结合背景(课下注1)探究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结合作者对于白杨树的热烈赞美,引导学生对于表现普通民众、普通生活的作品的关注,培养正确的阅读眼光和阅读情怀。

8、进行借物咏怀类文章阅读方法的梳理和总结。

9、布置拓展作业:《黄山绝壁松》

应该说,这些环节的设置是环环相扣的,而且突显了学法的指导。

课堂授课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再深入思考的问题:

1、学生从原文中找白杨树的特点时,我没有直下去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显得赏析不太透彻和到位,与此有关。也正是这个原因,使整堂课看起来老师讲得要多一些。

2、在分析白杨树的物态和品质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出现“跳跃”的现象,从他们的回答中明显感觉没有阅读的章法,完全不循着作者的思路来进行;而且这种“跳跃”还表现在他们对于语言的赏析上。之前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就发现,语言赏析过程中学生往往略掉了对于物本身的赏,直接就跳到情感上去了。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水平较高,能一下抓准关注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语言赏析的方法是我在初一上学期就教给学生了的,一开始是严格地让他们按照几个必备的要素来赏,但后来感觉这样赏出来的句子显得很僵化,所以就淡化了赏的要素的要求,现在看来,学生的这个意识已经比较的淡薄了,需要提高并加强语言品析的要求。

3、对于除象征之外的其它写作手法的处理。出于课题的考虑,备课组在设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是进行了很充分的研讨的。但是直至上完课我才发现,这个设定了其实少了一个必讲的东西,即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尤其是文末第9段出现的“楠木”这一形象,作者后来自己说,楠木是象征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白杨树的象征义和对于象征的理解来说一说楠木的象征意义,这样会使象征在本课的作用体现得更鲜明,也会使学生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所抒发出来的对普通民众的那种热烈的“礼赞”。

通过这次研究课,我在备课上还有几点深切的感受: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朗读,只有这样,教师个人才会真正深入地把握文本,领会文章主旨所在。

2、现在能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非常地多,只要是想找的资料,难度是不大的。如果在自己的教案成稿之前就先看这些资料,会给自己的备课造成非常大的困扰,因为就同一问题其说法有很多相左的地方。所以还是自己的设计出来后再用所需的材料来补充。

3、《白杨礼赞》一文提供的可用来教学的角度是非常丰富的,除了阅读的思维路径、阅读的方法之外,语言本身就非常值得讲。只是句式、修辞、写作手法,语言的品析,其实就足可以学习一节课的。所以教参上把本课的教学时间定为2课时。但,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课,我必须要舍弃很多的东西。这既是服从于学情的需要,也是服从于学法起始的需要。须学会舍弃。

作为第一阶段的阅读策略的研究,我们力求以学生读“懂”为目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的方法,不在做题技巧上进行过多的探究。因此本课之后,我把梳理出来的阅读策略又用于拓展篇目《黄山绝壁松》及课内篇目《海燕》的学习,同时也注意利用文本不同的特点来选取不同角度的教学内容,使本专题的学习具有连续性,也使学生在每一课中都能保持学习的新鲜感。经过一系列的课堂实践,阅读策略的梳理日臻完善,学生对于此类文本也日益熟悉。在三月阶段测试中,这类文本阅读的全年级得分率是非常让人满意的。

二、写的策略——“借物咏怀”写作指导课及讲评课

借物抒情类文本阅读为后面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阅读的思维路径其实也是写作的思维路径,阅读中文本使用的方法其实也是学生应该模仿的写作方法。因此我的作文指导课就从阅读的方法切入,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要写一篇借物抒怀的文章自己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课堂上学生的发问非常地踊跃,他们所提及的疑难之处非常地集中:选择什么样的“物”,描写出来的物态与物神如何才能更加吻合,物态和物神的捏合点如何才能做到紧密自然,是否只可以从正面对“物”进行赞扬,能不能从反面立意……我通过具体的例析和学生一起对如上问题进行探讨和明确。然后又运用头脑风暴法,对我给定的“黑板”这一物象进行分析和不同立意的阐发。

学生上交的习作使我眼前一亮。廖知新的《光彩》富有新意;侯瑞祺的《海豚》很有思想的深度;高咏薇的《白玉兰》,文字有画面感和细腻的触感;周美含的《这丛月季》用具体的对比点进行了颇有内涵的排比式的表述;张琳涵的《荷叶》,借景抒情,自成一格;袁赫闱的《浩海中跃起的浪花》,托物言志,下笔自然;朱翼卿的《泥土赞》和方慈蓉的《鹰》分别仿了《白杨礼赞》和《海燕》的写作手法,且把这些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

作文批阅完毕之后,我又上了一节作文讲评课。本课的亮点在于课前我把每个学生的习作点评打成电子版,细致分析其得失,并给出修改意见。讲评课上我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人人明确评分标准,人人知自己得失,人人会修改自己的文章。

“基于学法指导的咏物抒怀类散文读写策略研究”第一阶段为后面两个阶段打下了比较稳固的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组内几位老师将共同探讨,不断改进。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