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庭教学反思

作者: 时间:2015-06-10

追寻语言课堂的逻辑美

--《新起点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5-Lesson3课堂反思

小学 贾志庭

在过去的做课经验中,我经历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靠大量的教具、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的“偶像片式”课堂;第二阶段,靠大量课堂游戏、活动贯穿的“剧情片式”课堂。对照公开课的标准,这种绚丽且热闹的课堂,似乎迎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用英语做事情”的语言课堂教学理念。但是这种喧闹下的学习所产生的“奇效”,作为设计者,我并未享受到太多的成就感。于是,我开始寻觅课堂中返璞归真的东西—教学逻辑

在对《新起点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5-Lesson3进行设计之初,我考虑了知识逻辑和思维逻辑在教学逻辑中的构建。教学实施之后,我对本课的两条逻辑线条再次梳理:

一、知识逻辑

教学的展开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逻辑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之所以要具备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是因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理清这滴水的属性,即要“教什么”。其次要清楚倒出的这滴水在桶中的位置。即本节课的知识与其所属学科其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本节课的知识与此前学生所学知识和此后学生将要学习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追踪和建树本堂课的知识逻辑时,我的课堂呈现了三个知识逻辑的梳理:

① 明确教学目标

本课时围绕日常生活起居的七个词组:get up,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eat lunch, go home, eat dinner和go to bed,以及句型When do you … every day? I … at …展开。旨在学生在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在此基础上具体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听懂、会说有关日常生活起居的七个词组:get up, eat breakfast, go to school, eat lunch, go home, eat dinner和go to bed,并尝试借助图片和首、尾字母提示整体识别单词。

2、够听懂、会说有关询问和回答日常作息时间的功能句:When do you … every day? I … at …,并能初步在恰当的情境中运用。

重点: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表达相关话题。

② 知识体系找定位

一日作息的内容之前学生有一定的积累,比如,wash face、brush teeth 等,而时间点的表达在上一个单元刚刚学习,关于本单元的7个词组在上一课刚刚结束,本课孩子需要将头脑中的短语碎片熟练的拼接成句型表达,并与生活的场景实现对接。

③ 认知体系找定位

孩子们对生活的话题表达比较感兴趣,重点是设计课堂活动,在与生活对接的语言操练中,激活学生生活的记忆,进行语言的重组。

二、思维逻辑

知识逻辑的梳理主要体现在幕后,在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实际认知的了解基础上,做出有实际课堂指导意义的学情分析。接下来则进入到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实则人认识知识的过程。单纯知识的平铺直叙,从学生接受程度上来讲,容量不减,但长此以往,则易造成点性思维。然而,任何知识都存在其逻辑思维性。教学同样承担着关注教师和学生思维逻辑的确立,让思维具备逻辑性的任务。在本课教学实施中,对思维逻辑的建构,我做到了关注认知规律和完善学习策略两点:

①整体中关注认知规律

从认知的习惯上来讲,一切认知定以兴趣为起点,而语言的习得则需要以示范的听力输入为先。然后在模仿中梳理语言规律,最后通过反复操练,让语言以某种习惯做到自然输出,最后在熟练的基础上打磨语音语调的品质。在此认识基础上,我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活动设计:

通过各环节设置的任务可以看到,所有任务都是贴着学生认知规律的线条开展的。首先孩子们在唱一唱中开始了愉快的课堂,同时关注了本课的话题;接下来,通过对歌曲内容呈现的知识点以说一说的形式进行回顾;再次,通过图片的一角和phonics的单词记忆法,以猜一猜的形式将词组的形和意进行匹配,夯实语言准备;接下来,通过听一听的任务,初步完成语言在实际中的理解;再然后,以听力的素材为依据,通过说一说模仿表达。以上环节完成了新知的呈现,接下来则以玩一玩的方式,对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整合课堂内外所有的已知知识碎片进行语言的重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讲一讲,形成较有逻辑的语篇表达。整堂课下来,孩子们都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攻克一个个小任务,最后语篇自然生成,孩子在学习中初体验“哦,原来如此”的成功心态。

②细节中完善学习策略

进行到课堂操练环节,课程已过半,学生开始进入思考的低迷期。于是我以扑克牌游戏为原理,加上早睡早起这样健康生活典故,设计了让孩子数字组时间,比一比谁更勤快的游戏环节。在孩子们两两竞赛的游戏过程中,使用了“I get up at xx:xx的目标句型”,两人组赛,优胜者在参加全班赛,每个孩子语言操练的机会比单纯问答提高了很多。同时游戏的介入,也调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活动遵循了简单易操作、且直接服务教学目标的原则。句子的操练效果较好。

语言训练后,我设计了小组活动的环节,其实在这个环节并无探究性目标,只在让每个孩子在小组中互相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并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自我评估和完善。评价的标准老师提前给出,比如要关注语言的质量(声音和准确度)、语言表达的形式(可否加入生动的音调和动作表情)、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倾听(学习品格),标准明确后的小组活动更有时效性。每个成员都在小组活动中有了不同的收获,比如小组长有义务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的语言质量,承担汇报中的整体介绍等更多任务。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则在小组活动中,降低了学习的焦虑感,更自然的完善了语言的质量。当然集体的展示也是在词穿句,句成段的过程,每个孩子都初步形成语篇的感受。

本堂课最后的作业以歌曲形式呈现。开篇歌曲内容仅限于上一堂课的若干短语,而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将大量的旧知融入到当堂课的话题中,课后需要孩子们在夯实知识使用的基础上,提升语言的品质,即语言的韵律感。

作为执教者,本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没有华丽的课间和教具,但40分钟令孩子和我都感到轻松,实际上就是一堂朴实的常态课。而这种简单的美好课堂感受,最根本源于得到了教学逻辑魅力的感召。孩子在课堂中的思考得到了某种暗示的牵引,在知识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路径也得到了梳理并固化成某种思考模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当孩子们静静思考的时候,我仍有时不能“耐得住寂寞”,使用了过多的引导性课堂用语,没能静悄悄的等待孩子思维线的自然链接。这将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格外关注的地方,留给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间。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