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继英老师的数学日记

作者: 时间:2015-05-26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的数学日志

四年级数学备课组近期进行了探索规律的研究课《多边形内角和》前测,共有22名学生参与。其中,完全正确的有10人,错误的12人。总体来看,能想到把多边形划分为三角形,但方法错误的有7人,认为多边形内角和只与该图形边数有关的4人,把多边形划分为四边形计算内角和的有1人。以上几种情况表明,多数人能想到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利用类比和划归思想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的旧知识进行解决。但其中的7名同学虽能想到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可是认识模糊,根本原因是不清楚多边形对角线的划分知识与把多边形分割三角形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本次前测的情况,考虑到约占一半的同学已经想到分割法求多边形内角和,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个别问个别答的固有模式,而是放手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与学生间发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使还未打开思维广度的同学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和启发,共同发现隐于数与形间的无限奥妙,体验探索成果带来的情感快乐,让学习实实在在发生在学习的主人身上!

在这之前,我们把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地认为只有在老师按部就班引导下,才能得以遵循,于是我们经常在“火候”尚未恰到好处之时迫不及待地“闯入”,做程式化的引导,致使学生连贯的思维碎片化。本节课在前测的基础上,通过慎重思考,我们把课堂完完整整地交给了学生,孩子们自发地组合成了学习小组,小家伙们一个个像忙碌的小蜜蜂,画图、测量、制表、记录,各司其职,忙的不亦乐乎,争的面红耳赤,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淋漓尽致体现于课堂中!很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为了一个数据一个方法激烈讨论的场面,作为老师的我在一旁感慨并感动着……突然想起林校长的一句话:“让学习发生!”我想,那时那刻,就是学习发生最真实的体现吧!

教室里,辩解声、争论声逐渐平复了,一个小组的同学可能要迫不及待把他们的成果展示,这时才想到了被晾在旁边一直做观众的我。汇报阶段,我克制着自己的嘴巴,提醒自己不多嘴、不插话,静观这出大戏到底如何收场!最终孩子们达成一致:由猜想、操作,到探究、归纳,实现了在没有老师的思维干预下,让学习快乐地、极大限度地发生了!整节课由以往面无表情地结束,到今天意犹未尽的完成,我看到了蕴藏在孩子头脑中强大的不容小觑的能量……

改变课堂模式,改变教学方式,重新认识学生,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组:房继英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