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师见面课活动】小学音乐教师高彬《一对好朋友》

作者: 时间:2014-04-21

4月17日上午,小学音乐组高彬老师进行了一节新老师见面课——《一对好朋友》。

本节课由声音节奏训练、谈话导入、新课教学及拓展训练四个层次组成。在声音节奏训练后老师运用谈话教学,分享自己的好朋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歌曲《一对好朋友》的世界。通过对歌曲《一对好朋友》的欣赏,提问等方式引出同学们对情绪、节拍的感悟;老师将歌曲字母谱进行分解教学来完成歌曲的学习,并通过轮唱、对唱的演唱形式,让学生体会好朋友间的歌唱配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歌曲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热烈而欢快;最后,老师组织同学寻找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演唱本课歌曲,感受好朋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深厚友情,全班同学并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课后,组里的老师们对此次课堂进行了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给予了高彬老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交流中老师感到受益匪浅。

(音乐组)

附:高彬老师《一对好朋友》的教学反思

音乐的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进行的,因此,“听”应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 《一对好朋友》学唱新歌环节中,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谈话导入法,初听歌曲《一对好朋友》旋律,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学生对歌曲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为后面的学唱歌词作铺垫;第三层,用多种形式学唱歌词,听唱结合,巩固记忆;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的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声音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通过这四个层次,努力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首歌曲中附点节奏是个难点,通过多次的范唱,比较,学生能够掌握。倚音的唱法在音乐学习中是第一次出现。通过有无倚音的比较,了解倚音在这首歌曲里能表现民歌的韵味。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