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读《幸福的方法》有感

作者: 时间:2014-04-15

我相信每个人都想每天过幸福的生活,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同时我也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在某段时间里,都会有心灵的烦躁和偶尔的空虚。所以在看到这本积极心理学《幸福的方法》的时候,我有点兴奋和期待,好想好好读一读,感觉我的幸福就在于这本书了。在这里从几点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四种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第一种为“享乐主义型”既 及时享乐,逃避痛苦。注重眼前快乐,忽视了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第二种为“忙碌奔波型”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他们认为这一切的努力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这个让我想到了我们小时候的一些老师,他们一直在给我们灌输一种思想,就是“苦行憎”,学习是很苦的一件事等等,让我们感到学习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从中很少有乐趣可言。第三种情况是“虚无主义型”对生命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所以,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这种类型的人就想我们会提到的“破罐子破摔”的,对于有追求的人们来说,这种类型的人还是很少的。第四种类型的人是“感悟幸福型”。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我相信,我们看到这第四种类型的时候,都会想说要做第四种人。

回想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可能会处于不同的类型,可是我要追寻这第四种类型的人,我想要享受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心里偶尔会有空落落的,没有什么目标,没有什么动力,也没有什么成就感,心里很不快乐----- 我有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也非常不喜欢,我给这种感觉起了个名字叫“惰性循环”。如果这个时候“放纵”自己,用扼杀时间的方式,看肥皂剧来度过,那么之后的感觉会更糕。使用“幸福催化剂”这个方法很不错,(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做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幸福催化剂可以启发并推动我们。比如,当我偶尔有上面所说的感觉的时候,我会尽量克服一下自己这个“什么都不想做”的想法,跟着音乐跳一段有氧操,之后就会让我感觉非常好,这样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之前的感受一扫而光。在心情很低落的时候,找个有挑战性的事情做,这样真的可以给我们新的力量。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说:“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人物才是最好的休息。” 我们可以经常想想,自己的“幸福催化剂”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感觉焕然一新,并且给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泰勒 本—沙哈尔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的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追求。所以我不断的反思自己,对于工作而言,我要追求自我的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对于个人成长,于一个英语专业人来说,就是不断的提高个人的英语素养,老师都会跟孩子说英语要每天都练习,可是自己就会经常有理由做不到,不如给自己一个短期计划及长线计划,做一个下单行为,比如要写几篇读书笔记,读哪本书,每天听多长时间,最好能有个反馈,就是写个学习后的感想或是收获。对于专业成长,每个学期的时候都会写一个计划,而且计划罗列很全面,但经常仅仅是计划而已,在执行过程中往往被各种临时来的事情打断,慢慢偏离了原来的计划,所以我们一定要经常地回到原点来思考,我们最初的梦想,目标是什么。我相信,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对于每次的收获,大家都能感到很快乐,这些事情对于未来也何其有意义。我想,这是我追求幸福的一种方法。

教师,这个职业对于我来说,越来越觉得责任重大。曾经的年少轻狂到现在也已经不复存在。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我,经常会想到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的教学教育中也越来越谨慎。我一直认为,我们是在教书,可是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追寻幸福,我觉得这个对于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至关重要。

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一定是考高分和多少等级,而是在于这个过程,学到新东西的时候一定是快乐吧。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的学习方式。这也要求我们高要求我们的课堂,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一定是强调吸引孩子的兴趣,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二年级的应试考试太严肃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另一种方法来检验孩子的收获。比如,定期让学生来陈述或讲述自己所学的又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又锻炼了孩子的口才,对孩子的兴趣也是一种放大。或者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培养喜欢的能力,培养孩子喜欢某些学科,某个老师,让孩子们心中充满爱,孩子喜欢了,就会体会更多的幸福感。培养孩子帮助人的习惯,哲学家爱默生解释说:“人生最棒的补偿,就是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顾自己的情况下衷心的帮助他人。”帮助比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帮助别人。作为小学老师,如果说爱 是我们的最重要的要求,那么无条件的爱将是最难做到也是最需要做到的。孩子受到老师的各种点评是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成绩和孩子自己是两回事。面对一些问题孩子,这种无条件的爱表现的更为重要。“你自己是很棒的孩子,我不允许你有这样不好的行为;”如果孩子听到的是这样正面的批评,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奇迹发生,也会有更多的孩子在学校生活里体会快乐和幸福。

马文科林斯(Marva Collins)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教育者。她两次拒绝美国总统的教育部长的邀请,却使很多“不可教”的学生大学毕业了。在采访她的时候,她这样说: I will teach every child in heart to think that when they misbehaved , their punishment is they have to write 100 reasons why they are too wonderful to do what they are doing . 大概意思是说,当我的学生不守规矩的时候,我的惩罚是,我让他们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他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这就是她的成功之处,积极学习法。我对她的书相见恨晚,使我在某一个瓶颈期豁然开朗。原来惩罚可以是这样的。

我很喜欢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我听到了更多思考幸福,追寻幸福的方法。我们要多从积极的方面想问题,问问题。“问题”创造现实。如果我们平时总是在强调这样的问题:“我的缺点是什么?我需要在什么方面努力?” 那么在我们看来,我们的美德,热情,优点就会被忽视,甚至不存在,这样的人会有高度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快乐吗?如果我们总是不从积极的方面来问问题和想问题,那么我们本身的发光点就会慢慢消失。 “问题”也往往决定了我们所追寻的路。欣赏自己的优点,美德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很欣赏自己的美德,优点长处,我们的这些优点就会增长,就像Marva Collins的积极学习法一样,我们强调孩子的发光点,他就会增长,变得越来越好,反之,如果我们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这些慢慢的就会贬值。所以,我们把眼光放到孩子的发光点上,然后好好培养。就像一粒种子一样,一粒种子,如果没有阳光,没有水,慢慢会枯萎死掉。一个人的优点,如果我们总是忽略,不去发现,不去培养,强化,慢慢也会退化。

改变一种心态,呈现在眼前的就全然不同。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视角来生活。

追寻幸福,是我们所有人的终极目标。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安妮 芙兰克

六年级 杨瑞欢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