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下午,作为仅从教了两年的新教师,我在初二3班开了一堂《记承天寺夜游》的文言文公开课。这堂课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发言精彩、基本上达到了我所有的教学预设,学生不仅品味到了苏轼在文章中传达出来的心境,而且也体会到了“闲人”的多重含义以及苏轼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教完课后的我陷入兴奋当中,但是学生的一句话却警醒了我——“老师,要是你以后上课也像这堂课一样,我一定认真听讲、踊跃回答问题。”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五味杂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3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属于中等水平,这两个月来的相处,我一直觉得这群孩子
心智比较单纯,基础不是特别扎实,对问题的思考比较浅层。但是《记承天寺夜游》这一课,由于学生课前预习比较充分,教师备课比较充分,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慢慢从苏轼的心境体会到“闲人”的况味,进而水到渠成的得到对苏轼其人豁达层面的理解。我想到在之前的课堂中,学生有时会像被绑着的囚犯,你要使劲拽他一下,他才会勉强往前挪动一步,而在这堂课中,学生忽然像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充满了发现的喜悦与言说的冲动。
这也告诉了我,不要低估学生的实力,也不要小看你的努力,只要你真正付出了艰辛,学生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最近上课以来,常常有一节课时间太短,每每达不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在一声叹息中
下课,接下来的这堂课,又在“缝缝补补”中继续上堂未完成的内容,再中途开展新的教学内容,以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感叹课文占线拉得太长,老师心急教学进度赶不上。而这种课堂拖沓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备课过程中对于教学重难点不够明确,对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够精确导致,在随意中开展一堂新课,又在随意中结束一堂课,这真是上课的大忌。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紧凑、充实的一种喜悦体会。叶老师在听完课后评价说:“你这堂课的教学安排比较恰当,基本上学生回答之后,正好到了你想要讲的地方。”这种“对接”的和谐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未尝不是如此,老师想讲的正好是我所需要的。而这一切教学目的的达成,最终都离不开你在课堂背后的备课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你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抽丝剥茧,寻找到文本的核心知识与难点,通过恰当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而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听课时由于教师众多,学生自然不敢放肆,因此坐姿和听课都较之以前不同,但除了众多教师的“威慑”外,让学生课堂纪律变好,除了课堂规范的反复强调外,重点还需要什么?没错,我想,这离不开课堂的吸引力。如果授课内容味同嚼蜡,又缺乏有趣的教学环节,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所吸引,这时候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等等行为不断干扰老师的授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这时候,原本就无甚意义的课堂内容就更加完不成了。因此,课堂纪律的维持有时候更需要课堂内容的支撑,而这,又离不开精心的备课,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候是种浴火重生的过程,在这种反复折磨后,你会在学生的反应中寻找到努力的意义,寻找到职业的价值。
在品析《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写景文字时,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刚刚同学们发现了,其实苏轼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月色,那么他除了把月色比作水外,还把什么比作什么?”我随意点了一个女孩来回答,那女孩扭扭捏捏地站了起来,犹豫地说:“把水中藻荇比作竹柏影……不对,是把竹柏影比作……”这时候,我适时打断了她:“到底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在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是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我趁机说:“那为什么你刚才会混淆呢?”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没看清。”此时,我出示了PPT中的比较修改:“庭中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并问学生:“刚才你没看清楚,是因为苏轼没把本体和喻体写清楚,我这样修改后,你看看是不是更清楚了,比苏轼写得是不是更好?”学生皱了一下眉,轻声说:“修改后不好,太直白了,不美。”此时我适时总结了苏轼描写月色的艺术手法,学生在“犯错”中体会到了苏轼的文笔之妙,老师在巧问中实现了自己的教学安排。放在平时,如果学生发生了这样的回答错误,我大概会直接告诉她答案,而不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巧借错误,达到自己的预设。
备课是“天大”的事情,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对课文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才能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才能巧妙化解课堂中的错误。从这堂不甚成功但对我启示甚多的课堂之后,我才真正走到教师的“正途”,这大概也是我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