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外语组“关注高考变化,切实落实课堂”主题研讨会之二
2013年底,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方案中明确表明2014与2015年英语高考难度降低,2016年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并实行社会化考试。英语分数将从150分调整为100分,比过去减少50分。这一变化在我们的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高考英语变简单了,不用太努力学也能考个好成绩,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为了应对高考考试评价体系的变化及这一变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外语组尝试着把过程性评价的引入我们的课堂。
首先,我们组关于对于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
对于学生平时的表现高度关注并量化成相应的分数,过程性评价引入后,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度大大提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具体实施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阵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专注,是否愿意参与同伴对话与角色扮演等活动,是否愿意回答课堂教学问题,是否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以小组积分的形式展现,并最终计入学生个人成绩单。
对于学生的作业,采用学生积分制,督促学生写作业。 对于完成老师所布置作业有难度的同学允许他们选择做替代性的作业,量与作业相等(时间)难度可减低。作业批改完后,及时反馈表扬,对于作业完成好的同学赋予奖分,对于未完成的同学扣以相应的分数,以激励学生能高质量地做好作业。
学生的作业除了教师课后评改,课上反馈的方式外,还可采取学生间互评的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评价前,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评价表,然后教师从每个小组中选择一个人做代表展示,学生依据评价表中的内容给予评价打分,最终以平均分的方式计入小组积分。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小组中的团结与协作。
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小演讲、小报告、英文朗诵、戏剧表演、英语竞赛、英文书法、写作作品展示等活动。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奖励相应的积分,以激励并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测试性的评价包括每日课堂5分钟的小测或听写,单元测试,及月考成绩,平时的这些测试成绩都会计入学生的学习积分档案,以此来激励学生注重平时的成绩。
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形式令学生反思、评价自身学习行为,自我修正。 相信学生有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可能一开始学生离教师的要求有一段距离,但只要坚持,循序渐进,学生会越做越好。
以上提到的几方面评价最终都以过程性积分的方式量化,并时常公布小组或个人积分排序情况(前几名),私底下嘱咐后几名,每周可对后两位实施 “积极性惩罚”,例如唱英文歌,将英文故事等,使过程性的积分成为学生努力和进步的见证,令学生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鼓励学生聚焦平日一点点的努力,做好平日每一件事情,最后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这些就是我们外语组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所做的一点儿尝试,我们不认为我们的尝试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但我们正在尝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