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由美国作家墨顿·亨特著,由李斯翻译。在接触《心理学的故事》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阅读《心理学的故事》,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通俗性所折服,不但不觉得乏味,还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了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这本书好就好在,趣味性和理论性相结合。
对于心理学的初学者而言是非常好的入门书籍。好多心理学家的逸闻趣事让读书变得不那么枯燥。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会忘记其中的某个人,但只要想到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回忆又变得容易了。这本书一直都在解释人类发育和行为的主要方法。如:我们从记忆中调用一
些东西,是靠概念之间不同的联系进行的——如相似、对比和接近等。比如,为了找回一段失去的记忆,我们在记忆里寻找一些我们相信的东西,或者知道会引导我们找到我们正在搜寻的记忆的东西。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知道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两个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也从不认为心理学和哲学有多大关系,但看过《心理学的故事》之后,才了解,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原来众多的文化之间是有着很深的联系的。
心理学联系的学科非常广泛,如生物、医学、物理等,所以心理学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心理学的用途也非常广泛。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才可以很好地教育学生,才能对学生青春期做出来的事进行科学的处理。所以,现在的老师在学习时都要学习心理学。经营者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可以卖出商品,因此他们都有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心理学真的无处不在。有人说:了解人的心理由如察言观色,会做人的人无论在哪个朝代、社会都可以活得很好,因为他们懂得人的心理,也可以利用它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睦、快乐、幸福。
书中许多精辟的论述也让我对心理学一些领域的研究主题更加明了。墨廷.亨顿把心理物理学的主题描述为:刺激的强度和受试者是否感受到刺激,或两种刺激间是否能达到某种差别。把深度知觉的基本问题归为以下一个事实:我们的信息来源——视网膜上的图像——基本上是两维的,但我们如何看三维世界呢?把发展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概括为:遗传和环境并不是在性格之中简单的叠加,而是跟化学品生成化合物一样,重新生成一种不同于任何物品的东西,然后它再与随之而来的经验产生反应。“当心理学仍有哲学家思索时,任何理论看上去都能解释一切,而当其成为一门学科时,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一切。一个领域越是科学,人类设计无所不包的解释性的心理学理论的可能性越小。”读完豁然开朗,之前一直很纠结的心理学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通用的理论模型的问题也就没必要了,因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越是追求可涵盖一切的理论可能违背其学科特性。对于情绪理论,作者也有一个非常贴切并且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规律的观点:“早期的理论往往被后来的实验研究所否认并抛弃;同时,新的理论不断地推出,但现实是,再后来的证据往往重新证明就理论的有效性,而所谓的新的学说似乎又与证据不符。因而在心理学中,人们很少能证明某个理论时完全错误的;反之,它们看上去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当其与其他常说串在一起时,拼凑成一床虽不整洁但屡经缝补的理论时,却的很有价值。”像这样精辟的总结在文章中到处都闪烁着光辉,读起来让人眼睛一亮,觉得总结得太恰当不过了。
读完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同时也让自己心理慰藉了不少,因为终于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心理学书籍,觉的很有成就感。李老师强调“多看些书总是有好处的”现在真是有更切身的体会了。接下来就要用我的这些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并运用,相信我会更加了解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