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期待生的转化策略

作者: 时间:2011-03-18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因而从面向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期待生的转化工作。

物理学习中的期待生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兴趣不足型

这类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大多是对物理的认识态度造成的。他们认为许多理论枯燥无味。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在物理情景上下功夫,设置一些与生活贴近的有趣的情景把学生带进来。例如,在学习速度这个物理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兴趣题,题目是:

一个夏天的夜晚,瞎子、聋子、与老爷爷在江边乘凉。瞎子看不见,聋子听不见,老爷爷已经躺在大石块上睡着了,看不见也听不见。忽然,对岸有人开了一枪,瞎子说:“我听见枪声响江边。”聋子说:“我看见对岸火光现。”老爷爷跳起来说:“好险!子弹擦过我的鼻子尖!”

他们三个人,谁最后发现开枪?为什么?

经过教师这么一问,课堂马上沸腾起来。不会的学生可能会乱猜一通,但可以看出学生们很感兴趣,也就达到了教师的目的,教师可以追问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像这样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找一个期待生来回答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就能轻松地把学生从盲目的兴趣引入科学的分析,学生就不会感觉到理论的枯燥。

再如,在学习弹力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些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弹力必须先理解弹性形变,我们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如海绵、橡皮泥、气球、钢球、玻璃球、插有毛细管装满水的玻璃瓶等。让学生对所给每一种材料用力捏一下,然后总结出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会很认真的去做,很快就能得出结论。海绵和气球形状改变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橡皮泥形状改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钢球和玻璃球没有发生变化,插有毛细管装满水的玻璃瓶中液柱高低有变化。教师可以追问:“钢球,玻璃球真的没有发生形变吗?插有毛细管装满水的玻璃瓶的液柱为什么有变化呢?”学生会一时陷于沉思,教师顺势引导水要溢出来是因为瓶内装不下了。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原来是玻璃瓶发生形变使水溢出,撤去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所以液柱又下降了。现在看来钢球,玻璃球用力捏时有变化吗?学生会大胆的回答有变化。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渗透了理论知识,教师即可给出弹性形变的概念。

又如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我也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在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直接找位期待生来做,嘱咐他用最大的力气且以最快的速度把活塞压下去。结果大家看到蘸有乙醚的火药棉着火了,学生会发出诧异的叫声。这样的声音无疑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经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带着刚才的兴趣而学习理论知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道理在好奇的气氛中会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

以上课例使我认识到:激发期待生的兴趣就必须设计有趣的情景和简单的动手操作,让兴趣去推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说教,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 能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学习勤奋。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视为包袱,而要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与技能障碍,其中包括利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方面的障碍,以及通过补充实验或设计一些更生动形象的课外物理实验,让这类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掌握物理习题解题技巧。对这类期待生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上的突破和问题设计上化繁为简,使他们逐步改进学习方法,同时教他们养成课前预习、听课时注意理解重点和难点的好习惯。

例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题中的应用,学生的困惑是:第一,不知道为什么分解;第二,合力与分力混为一谈。我选用了只教学生一种方法来解多题,即“多题归一”方法。水平面上的物体水平拉力下的运动、斜向上拉力下的运动、斜向下推力下的运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等做为一类问题。每种题型给学生做详细分析,让学生去总结规律和方法。看着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解题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选择研究对象;第二步,画研究对象受力图;第三步,建立坐标系,一坐标建在运动方向上,另一坐标建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上;第四步,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在坐标轴上;第五步,分力用合力的三角函数表示出来;第六步,两个坐标轴上的力合成列方程;最后解方程。在学生清楚了以上方法后给出相应的题型让学生模仿着解题,经过一段练习直到学生熟练为止。

以上问题能很好的完成后,再加些平衡问题和动态变化的问题给学生,学生体会到同样的方法只是个别地方稍有变化。教师让学生找出问题变化的地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强调看运动列方程,平衡则合力为零,加速或减速运动则合力等于质量乘加速度。而对于动态变化的问题只需要找出所列方程中变化的物理量即可。

有些题由于物理量太多,学生会感觉问题好像很复杂而难以理解。例如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在天体中的应用,学生常感觉很难。为了使问题简化,培养学生建模能力,我引导学生把此类问题看作一个物体围绕另一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记住了万有引力公式和向心力公式即可。然而向心力公式又繁又多学生不易记忆,也不知道怎样选择用公式。教师可以把天体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一、如何求天体的质量,教会学生建模需要找天体的卫星周期和卫星的轨道半径;二、怎样求天体的密度,会求天体的质量后还需知道天体的半径;三、如何求重力加速度,学生会建模后,忽略天体自转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四、如何求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第一宇宙速度,即卫星环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五、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随半径怎样变化。

此类学生对熟悉的问题一般经过多次训练能掌握,但往往对一些创新型的题目会不知所措,尤其是物理中的实验设计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创造条件,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充分观察、操作、讨论中,手脑并用地学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单摆的振动周期”、“电阻定律”、“楞次定律”等实验教学。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把某些“验证规律”的实验提高为“探索规律”的实验,学生可以从“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领会一些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教学。研究

3、化实验习题为设计性实验

对实验性很强的习题,若有条件可选择一部分,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验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在高二“稳恒电流”教学时,我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实验习题——用两节干电池,两个小灯泡(2.5V、0.3A),一个滑动变阻器、电键及导线,设计并安装一个电路,当改变变阻器滑动触头时,一个变亮,一个变暗,并用实验验证。

总之,对于此类期待生采用“多题归一”总结方法,化复杂为简单,化理论为具体,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一定要通过测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信心,这样对于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三、 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总期待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中等或偏上,但学习习惯、意志等明显低于第二类学生,因学习动力因素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的特征较明显。一般有两类家庭易出现这类问题

一类是家庭富有,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这类学生对成才没有热情,因此学习没有动力。对于这样的学生需要家庭和学校合力进行管理,对他们多进行逆境教育,尤其注重让他们去体会一些艰苦的活动。比如可以让他们去做一些公益事务,生活各方面的消费都要力求从简。

另一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家庭对孩子不寄予太大希望。对于此类学生需要作大量的信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

四、 整体困难型

这类期待生人数比例不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数理能力弱,抱负水平低,求知欲、意志和好胜心不强,因而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大多数是由在低年级阶段持续较长时间的学习困难所致。知识障碍积累、基本技能匮乏。同时,由于长期的学业失败造成自卑心理,致使缺乏自信,丧失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类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学习困难程度较大。对这类学生更应主动热情关心,除课堂教学中针对他们的特点提出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外,还必须较长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施,我深刻地感悟到激发兴趣、引导方法、鼓励信心都是转化期待生的有效措施。在这条道路上,我还将不断探索,更加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每一节课,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