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精心设计材料,为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设问搭建平台

作者: 时间:2014-04-10

精心设计材料,为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设问搭建平台

——读《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心得

教师每节课要提至少几个至几十个问题,问题的种类和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及其质量有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近期我有幸拜读了北京教育丛书《给校长的50条建议》,感到收获很大,鉴于篇幅所限,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形成文字,与读者交流。

该书作者是原北京八中校长龚正行,他结合自己近20年的管理经验,所撰写的一书,细致实用,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是不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在书中的第20条建议中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其中一点具体要求是:教师要善于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短短21个字,切中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一直在如何有效设问中不停探索,下面就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的第一部分为例,介绍我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中对于如何设问,如何搜集和整理教学所需材料所进行的探索。

该框题在第七课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是第三单元“为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模块中起着培养学生树立公平正义意识的作用,突出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课程地位。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在着手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情况: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公平的相关内容,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我国基本分配制度有一定理解,有一定的具体学科知识积淀,对于公平的概念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缺少辩证的认识,关于解决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还不能系统、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我校高中生生活在大都市,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对收入差距的问题缺少体验性的认识;学生接受社会新闻容易产生片面认识和情绪,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与说理,对其在情感态度方面进行引导。

本课内容抽象、政策性强,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有不少概念如: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等在教材中未做解释,财政、税收、社会保障本节课会用到,但具体内容教学安排在下一课涉及。学界中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中,概念涉及GDP、工资政策增长机制、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量化体系。以上问题的存在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此类问题。

在我着手开展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解决“教什么”问题,然后在其基础上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学紧紧围绕本框的两个核心概念“公平”和“效率”展开,以“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为主线贯穿教学全程。基于这样的立意,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资源、重组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先后设计了以下二种教学方案:

一、案例式教学

从材料的收集、裁剪、问题的设计等均以一位主人翁李强贯穿其中,李强1978年进入国营电器厂工作,历经了如下阶段:第一阶段:平均主义的分配,人们劳动积极性低,第二阶段:打破平均主义实行计件公平,人们劳动积极性高涨,收入拉开差距。第三阶段:企业改制,收入差距向高管倾斜,过大的差距重新使劳动者积极性受到挫伤,优秀员工跳槽。第四阶段:李强向老板争取加薪。

以上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感到本课课题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每一阶段对应的问题分别是:

阶段一的问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为什么不高?用以突破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学生理解比较到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平均主义看似公平,实际上是更大的不公平。

阶段二的问题:打破平均主义有何作用?用以引出效率的概念、意义,学生能在对比中体会效率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阶段二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人说,厂里打破平均主义后,工人收入有差别,造成了工人收入事实上的不公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此问题用以解决公平是相对平等,达到了预期目的。

阶段三的问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为什么降低了?学生在前后对比分析中认识到收入差距过大,导致人们心理不平衡,积极性受到影响,进而造成了企业生产受到负面影响。

此问题用以解决收入差距悬殊也不等于公平。并为该阶段的下一个问题:以上变化体现了公平与效率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做好铺垫。

阶段四的问题:如果你是企业的一名员工,你将如何向李强就工资报酬问题提出建议并阐述理由。你认为国家应如何保障企业在初次分配领域能给员工合理增加工资?

本阶段在提出问题后采用了学生分角色讨论、展示交流的办法,学生在交流中一个做老板,一个做李强,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了劳资双方的不同利益诉求,认识到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落实收入分配公平的问题需要智慧和行动,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目的。

课后反思本课的材料和设问:整体上看,以上问题的设计针对性强,问题与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预期成效。

存在的问题是:

1.由于故事字数太多、PPT数量大,造成了学生一直紧盯了看PPT,如能把故事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配合相应的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好。

2.故事跨度从1978年到2013年共35年时间,在故事开篇提到1978年18岁的李强到某国营电器厂工作时,学生感到年代久远。在故事发展到2013年李强与老板谈加薪是,李强53岁了,PPT上并未提及这一点,但学生迅速意识到李强很老了(在学生眼里50多岁很老了),有的学生在讨论中嘀咕:李强多大了。很明显,学生觉得李强离自己很远。在采取案例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案例、体验确实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需要在主人翁的年龄、生活背景等等方面细化考虑。

3.虽然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做这个案例费了很大精力处理情节,使之与授课内容、历史发展等能对得上,但给人的感觉是“编”的痕迹太浓了,从而降低了真实性和说服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上反思的基础上,我重新调整了思路,重组支撑设问的材料,使之既有经济学的味道,又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二、探究性教学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一改主人翁式的故事贯穿全课,改为在我国1978年至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尼系数,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政策的发展、GDP总量的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收入分配公平及效率的含义、以及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首先我通过介绍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均等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提出问题:为什么基尼系数超过一定标准,会引起社会动荡?意在突破收入差距悬殊不等于公平。

接下来我展示我国1978-2012年基尼系数变化曲线、1978年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当年的基尼系数、GDP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活用品限量供应等。

提出问题:1.那个时代收入差距很小,你愿意回到那个时代生活吗?为什么?此问题主要解决公平不等于平均的问题,平均主义隐藏着更大的不公平。进而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公平,得出公平是指相对公平的结论。

此问题同时引出那时人们劳动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什么是效率。

在上一题认识基础上,继续追问:2.为什么那个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低,生产效率不高?

此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分配不公平对效率造成伤害,初步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之后我通过展示三则材料,提出三个问题,问题指向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政策的变化。

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

材料三: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提出问题:1.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此问题学生能判断出随着分配政策的调整,分配更加公平,人们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劳动效率提高了,对比平均主义之下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分析得出公平是效率的保证的结论。在此过程中,把公平比喻为:分好蛋糕,把效率比喻为做大蛋糕。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认识: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3.结合以上分析,请归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通过归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得出二者辩证统一,密切联系。教师以做蛋糕和分蛋糕为例补充: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展示我国1978年以来GDP增长图表和基尼系数变化图表,提出问题:这两张图表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意在使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生产效率提高、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了。此时出示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名言:只有在落后国家,生产的增长才是依然重要的目标。在最发达的国家,经济所需要的是更好的分配。提出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作为国家决策者,应如何应对基尼系数较高的问题?

首先以连线的形式,使学生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概念。之后展示一组材料,说明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如下问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低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收入差距加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

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提出问题:1.收入差距过大会带来哪些影响?2、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结合网友在分配方面反映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此环节把学生分成了国家组、个人组,两组针对同一个问题,分别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提出措施或者建议,之后交换点评对方的措施或建议,最后修改完善本组的并进行展示交流。

此环节是本课的高潮和亮点,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想到了很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举措,并在与对方组互动中产生了观点的碰撞,生生互动效果明显。

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予以提炼、归纳,并介绍党和国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举措,展示倒U曲线,点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随着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解决此类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第二种教学方式采取的素材及相应设问具有经济学的味道,社会逻辑严谨,层层递进,但不足之处是分组讨论环节只留了12分钟左右,活动开展的还不够充分。课后有的教师提议将前面的内容大胆取舍,将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影响简化甚至是去掉,为后面的讨论留出更多的时间,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

本节课本人还从中等收入陷阱、做蛋糕分蛋糕等角度进行了设计,不再一一赘述。总之,不同的设计都是要基于学生的发展,要以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认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角度方式进行,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材料的搜集、加工成了设问的重要支撑,是有效设问的重要前提,否则就成了隔空发问,没有实效性。

(教务处 王静)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