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一个真实的杨澜告诉我,成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从《一问一世界》中看她的事业起起伏伏,从阳光卫视的创办,到后来的入不敷出,到最后股权转让。这二十年的经历都告诉我们:杨澜是一个成功的女人。为什么呢?
首先:杨澜热爱她所从事的事业。我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杨澜对事业的热爱。因为爱传媒事业,她在红极一时的时候离开央视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充实自己,且在留学期间克服孕期及拿学位的困难坚持做了《杨澜视线》这套节目,正是因为对传媒执着的爱,她才能在留学的两年里有如此的建树。而后她回国创办阳光卫视,做《杨澜访谈录》;特别是《杨澜访谈录》,对每个精英人物的访谈,她要做的功课是把工作人员给她的所有资料都看完,然后再提出自己还需要什么资料,最后采访的提纲、思路上大家会达成共识,但最后的采访稿一定是杨澜动手写成的。杨澜称:“这是一个自我消化和表达的过程,像吃饭一样,没有人可以替代。”而对于收集资料的量,节目组有着明确的规定,就是至少提供50页A4纸的信息。每期的访谈杨澜的工作量是这样,那对于500多位精英人物的访谈杨澜的付出又该如何计算?杨澜如此付出只因对传媒事业的爱的执着。
爱事业是杨澜在传媒中成功的基石,又何尝不是我们所有人能取得成功的基石呢?只因有爱,才去执着的追求,然后才能有成功,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价值。
观众熟悉杨澜不熟悉吴征,只能用电视行业里的话:杨澜是台前,吴征在幕后。为了杨澜,吴征2000年创建了阳光文化。从文化艺术的角度出发,吴征是在做一个大事业,为了展示文化的内涵,为了挖掘文化的遗产。从私心来说,吴征其实是要给杨澜创造一个电视世界,要给杨澜搭建起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吴征觉得杨澜的能力绝对不是一个电视主持人,或者是一个电视制片人就能得到释放的,杨澜需要更大的空间。吴征用爱给杨澜做了一个天大的光环。这不仅让曾经熟悉杨澜的内地电视观众再次看到了杨澜的风采,也让香港乃至全球的电视企业圈对杨澜开始瞩目。 可是杨澜没有企业运作的经验,常常按照央视的经验做节目,对成本考虑较少,如书中那段“昂贵的原创”,以至于最后阳光卫视出现财务危机,访谈节目开支巨大,面对经营的困境和烧钱的理想,吴征虽有异议,但看到妻子如此执著,他妥协了。记得有一期采访吴征的电视节目,谈到他们夫妻二人创业初期,杨澜对于电视节目的那种纯粹,甚至有些单纯的执着,吴征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说:“杨澜太不容易了,她真的非常不容易,承受了太多的压力。”为了妻子的理想,吴征有了后来的“光水合作”、“阳光四通”等系列的跨界合作。吴征的这些资本运作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想给杨澜一个更稳定的舞台。”为了给妻子一个电视梦,吴征终于通过自己娴熟的资本运作方式,最终让杨澜的梦想没有破灭。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一个伟大的女人背后又何尝没有一个伟大的男人。他们的这种爱,又何尝不是成为世人爱情的典范。
最后,杨澜的团队精神总让我想起从小就熟知的名言:“团结就是力量”。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呢?企业家最困难的工作,是让他的部属及员工凝聚于向心力,互相合作。能够做到这一点,必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深得人心的领导者、经理及军事指挥官,都了解并且能够激励部属,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能够把别人的心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