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接受性技能,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是学习外语的人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中理解是分析 、加工和处理的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在语言交流中占重要位置。当前外语学科素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又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品德与科技文化素养、思维品质、情感因素等。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绝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和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们去交流。这样,我们获得语言信息的途径,除了课堂听老师讲、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版电影外就是阅读了。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作者向读者的一种交际行为。在笔者从事英语教学时,笔者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学生知道每个单词的意义,却不知道文章的意义。对某些笑话、幽默文章,虽然是读懂了内容但却不知道为何好笑。据笔者对任教班级的学生的观察:
首先,学生的阅读数量有限。一些中学生基本没有中文课外阅读,少数能读点课外读物的学生,但由于其阅读的动机各异、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样,阅读内容也良莠不齐,有超过 80%的学生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有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对中文的课外阅读都是如此的少,对英语的课外阅读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其次,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还不如做些练习题、抓住眼前的考分划算。在这种心态下的课外阅读,带有了相当浓厚的消闲成分,小品、幽默、卡通漫画册成了学生主要的课外阅读读物。这些课外阅读读物既没有人文精神,也淡漠了文本对心灵世界的影响和塑造。
图式理论是在交互阅读理论的模型上发展起来的。图式理论认为,新输入信息的译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在阅读时要正确理解课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者需具备与课文相应的图式,二是能成功激活此图式。该理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有:首先,阅读理解是个体、语篇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过程,绝非简单的所谓阅读技能训练所能代替。除了我们在上面讨论的语言译码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对国外社会文化等的了解。图式理论提出时,其内涵就包含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实际上,广义的图式理论包含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前者指读者对文章中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指文章反映某一主题的背景知识。虽然说内容图式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是很重要的,但是语言图式始终是基础。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读者,要激活有关的图式,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背景知识固然重要,语言的基础能力仍然不能忽视。
英语和汉语相比差别很大,国外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也大相径庭。很多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学生根本无法自己建立的,这个时候教师可直接传授相关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讲语言,还要讲文化。
和上面一点相比,这一点更容易被忽视。语言间会出现迁移现象,出现中国式英语,说到底,这只是图式迁移在语言上的表现,同样道理,文化背景知识也会出现迁移,所以教师除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外,还要帮助学生区分和辨别图式,否则图式之间互相干扰,仍然会影响阅读。这对于一些文化间一些很相似的概念尤其重要。
对于一些主动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在阅读前会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看文章,阅读过程中达到人和文章的互动。但是,对于很多学生,阅读还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只会被动的吸收信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在阅读前通过讨论、提问等方法,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图式。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 i+1而习得语言。他们不断吸收语言材料,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i 表示目前的水平,1 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知识,即语言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说,学生习得英语的途经就是通过可理解的语言的输入。如果说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 i+0,或是 I+2 的内容,就达不到教学的最佳效果,i+0 的内容容易,i+2 的内容及时以上的内容太难理解。
迁移是指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目的语或者旧的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知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有正面和负面之分, 因而也就有所谓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会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快地理解目的语, 而负迁移则会妨碍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掌握。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就当代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显得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中学生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英语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英语知识,为将来研究和从事英语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还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并在目标中作了具体明确的描述。如初中五级的阅读目标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万词以上。近几年来,各省市中招试题中阅读理解所占分值也比较高,且题型、题材和内容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题型上有选择、填空及完成其它任务,题材上有故事、新闻报道、科普知识、广告、说明书等,内容更是涵盖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既注重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又考查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和态度及跨文化意识。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要会阅读,要读懂、了解构词法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要懂逻辑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要读 懂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读懂,按要求完成阅读任务
(1) 文献法:查找相关理论书籍,了解阅读的基础理论
(2)问卷调查法:调查工具是“学生对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不同方法的反应和表现的问卷调查根据本人教学经验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调查问卷均采用了无记名方式,旨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2、推进措施:加强图书角建设,拓展阅读空间,充分利用年级的外语板报,向学生推荐经 典书籍
4、建立评比制度,促进学生阅读:每学期评出英语阅读达人
六、研究时间进程(2013.9---2014.7)
阅读策略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促进作用。 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读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其特点是速度快而理解的精确度则要求较低。通常采取三个步骤: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
寻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寻读与略读不同,要求既准又快,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目标,可以利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主题词、标题或图表、版式及印刷特点。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地预测——验证与修正——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常要借助逻辑、语法、文化线索,对文章的主题、题材、结构以及相关的内容进行预测。 对文章主题和体裁的预测,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 对结构的预测,包括三个层次的结构推理。首先,篇章层次上结构预测是按文章惯常的组织方式,把握文章的脉络。如文章的三大部分构成:开头、正文、结尾。正文的过渡词和过渡段等。读者可以按这些线索轻松地跟踪作者的思路。 其次是在段落层次上进行结构预测,既利用段落的组织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和重要信息的位置。文章段落的开展方式有: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或例证法、定义法、分内法、因果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与对比法等。熟悉段落的展开方式对于捕捉主题句和划分段落层次十分有利。 最后,句子层次上的结构预测可以帮助读者忽略次要无用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4) 猜测词义(guessing the meaning of new words) 在阅读过程中猜测词义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英语教学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有其特殊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泛读材料不同于课本上的精读课文。课文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阅读,宜细嚼慢咽,其目的在于透彻理解。而泛读的目的则是扩大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我们不能照搬精读的阅读方法。常用的泛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略读是一种快速浏览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了解文章的大意。因此读者不需要细读全文,而是有选择地进行跳跃式的阅读。其特点是速度快而理解的精确度则要求较低。通常采取三个步骤: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信息词。
寻读是另一种快速阅读方式,其目的是从较长的文字资料中查询特定的细节内容。寻读与略读不同,要求既准又快,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找到目标,可以利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主题词、标题或图表、版式及印刷特点。
阅读时,不因遇到个别生词而停顿去查字典,而是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等快速猜测、判断某词的含义,不中断阅读过程,从而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领悟词、句、篇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重视标题、主题句、开头和结尾等段落的阅读和理解。在泛读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阅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往“我会读”以至“我善读”的方向转变。如:阶段性要求学生进行fast reading和timed reading,“SQ3R”(方法式阅读Survey→Question→Reading→Recitation→Revision)和“H5W”(脉胳式阅读How→Who→What→When→Where→Why)阅读方法训练等。只有通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培养,阅读效率才会更快提高。阅读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取决于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目标。有时对一篇文章可以几种阅读方法交换使用。
目前,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文章作为语言载体,通过阅读材料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满足于对课文的表层理解。过多地重视语言形成而忽视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技巧去获取信息,理解内容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初中阶段课堂阅读技能的掌握具体要求:略读、跳读,预测,理解大意,分清文章论点和论据,猜测词义,推断,阅读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等。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在篇章中学习语言知识,把语言课堂设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语篇教学上。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真实的阅读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高效阅读可以跳过一定的文字符号达到理解的目的。不同的交际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是符合现代语言阅读教学理论的。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以下阅读技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层次的不断深化,实现从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一)读前教学微技能及其训练 (Pre-reading)
1、预测(prediction)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书读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我们常对所要读的内容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例如看到一篇报道:Plane Crashes in Desert (飞机在沙漠失事),我们会预测这篇文章可能会详细报道飞机失事的情况,比如事故发生的起因。作为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这种预测的方法,例如让学生预测:Which desert ? Were there any survivors? How did it happen?等等。
读前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预测文章内容,例如文章:Cars and Life,学生在预测文章内容时可能会谈到:the influence of cars, the convenience of cars, some problems with cars (traffic jam, accidents, pollution, parking, etc).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背景知识(图式),同时预教必要的词汇等。读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激活他们的相关图式;对所要读的内容形成期待;补充相关语言及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测可以激发和调动读者的已有知识,使新信息变得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它需要大量的脑力活动,这就是说,一篇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读者与材料不断交流活动的结果,是一个判断、推理、归纳以及总结分析文章中的各种信息,得出自己对文章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语言猜测活动。一个好的读者总是不断猜测下文是什么,然后用作者所给的信息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预测”的能力。除了根据文章的标题插图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以根据上文预测下文、预测故事的结局等。预测会增加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更快、更多地获取信息。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会迫切找到所预测问题的答案,并且为能正确地预测到文章所涉及到的部分内容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
(二) 读中教学微技能及其训练(While-reading)
略读 (skimming) 指粗略地阅读全篇以掌握大意或确定是否有必要进一步阅读,如浏览新书书目,看书内每章的标题、副标题以及翻阅报纸等。在阅读报刊文章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读文章的标题和小标题,插图说明、首尾段及至各段落的首尾句 (主题句)来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可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略读策略的训练: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标题;阅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阅读各段落的主题句以及一些与主题句相关的关键词。
重视主题句的作用: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段落与段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一般说来,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一个句子表达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叫做主题句,其他句子则围绕主题句进行说明或阐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这些主题句表现的。
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是段落的首句,其他20%左右或是尾句,将主题引向高潮,或是中间句,成为段落语义的核心。因此,我们往往可以通过阅读每段的首句或尾句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在做阅读与理解这类练习时,我们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先浏览一下文章各段的首句和尾句,在对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后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全文。
跳读(scanning)即“搜寻式阅读”。跳读的目的是要从文章中快速查阅到所需要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信息,如人名、地名、数字等。比如,我们查阅词典时总是运用跳读技巧,根据26个字母的排列顺序迅速找到要查的单词,然后再仔细阅读。掌握跳读这种技巧就能尽快获取所需的信息。在重要的考试中如能灵活运用这种技巧进行查读,就能迅速查找出有关的事实、数据和信息来回答关于个别细节的问题,以便省出时间回答其他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可以说这种技巧是一种抢时间的技巧 (a buying time technique)。
1)先读题,了解题旨,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读课文Smoking 前可先提出问题:How many packets of cigarettes are smoked each day by Chinese? 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找的是一个数字。
3)停下来读这个带数字的句子,看是不是所要回答问题的答案。如果是,可以把答案写下来,这个跳读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不是,那么就要继续快速搜寻、查阅,直到找到答案为止。在训练学生快速查阅技巧时,最好给出时间限制,比如根据课文及学生具体情况给出30秒或一、两分钟时间,以确保高效阅读。
有些学生在阅读中一遇到不熟悉的词就查字典,这样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还会影响思维的连贯性。许多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线索及构词法知识推测出来,如上下文中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整个句子、段落、语篇提供的信息、语法知识线索、前缀、后缀、词根等。
由此说明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思考和推测的过程。在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获大奖的天津第三中学特级教师王路,在处理英语阅读课文Life in the Future中的生词:throughout,transport,convenient,glass houses,stored,video- phone,wings时编写了下面这个小短文,鼓励学生试着把划线部分和生词匹配成对,达到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的目的:
培养学生推断的能力,做到区分字面意义及隐含意义需要从上至下(top-down)信息处理技能。有些语言是不能从字面上、句法表层结构上解释的,需要读者能够从文章所叙述的事实、人物的对话以及动作或心境描写等,把文章中的内容与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从字里行间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推测文章深层结构中的含义,推测作者意之所向。
语义图示帮助读者总结文章主要内容,梳理头绪。教师可把这项活动做为小组活动,引导学生集思广益,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师把一篇文章分为二至三个部分,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的内容,由此产生信息差(information gap), 继而要求学生通过语言交际活动把所缺的信息补充完整,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的了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要读的文章的背景知识或概括性信息。在这个阶段可以预先给出少量词汇,为后面的阅读扫除障碍。
教师让学生分组活动,读不同的内容,并按教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先自已读,然后在组内讨论,通过询问把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
阅读中有的学生读的速度较慢,和阅读习惯很有关系。教师应有一个时间限制 (set a time limit)
Post reading activities:
Role play Making a poster
Discussions Making a survey
Retelling Making a brochure
A short drama doing an interview
Writing Making a picture story
1)Retrieving information(理解事实性信息)
2)Forming a board general understanding(理解整体意义)
3)Developing an interpretation(发展诠释能力)
4)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content of a text, (反思与评价所读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and
5)Reflecting on and evaluating the form of a text. (反思与评价文体与特征)
年级阅读任务分解及精泛读书目(红色字体为精读书目)
|
侠盗罗宾汉(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逆戟鲸(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新版)
|
亚瑟王传奇(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新版)
|
生存游戏(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白色巨石(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雾都疑案(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吸血鬼猎手(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亚瑟王朝里的美国人(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把钱拿出来!(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红酋长的赎金(入门级.适合小学高年级.初一)(新版)(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
阿拉丁和神灯(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潘德尔的巫师(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猴爪(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在月亮下面(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别了.好莱坞先生(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歌剧院的幽灵(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世界上最冷的地方(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苏格兰玛丽女王(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象人(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爱情与金钱(第1级上.适合初一.初二年级)(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奥米茄文件(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难忘米兰达(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小公主(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绿野仙踪(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谁谋杀了总统?(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福尔摩斯和公爵的儿子(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福尔摩斯与赛马(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邦蒂号暴动(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汤姆.索亚历险记(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白色死亡(第1级下.适合初一.初二)(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
鲁宾逊漂流记(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长池村的故事(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格林.盖布尔斯的安妮(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五个孩子和沙精(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威廉.莎士比亚(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莫尔格街凶杀案(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分享年(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风中奇缘(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钢琴之恋(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格雷丝.达林(第2级上.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德拉库拉(第2级下.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第2级下.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法兰克福的耳环(第2级下.适合初二.初三)(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