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技巧

作者: 时间:2013-06-21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的导入技巧

【内容提要】在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激发学生兴趣的诸多因素中,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特别是在阅读课中,它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本文通过对英语阅读课导入的研究,结合丰富的案例,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主题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导入

一、指导思想

根据Williams M.& Burden R.的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2000)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英语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英语知识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切入课题之前, 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环节。导入虽然简短, 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导入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体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使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进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以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好的导入可以融培养兴趣、启迪思维、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激发求知欲于一体,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导入的主要形式

阅读课的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重难点, 不同的教学目标, 其导入方式都应有所侧重。

1)图片导入: 主要是利用课文插图、简笔画或课件中的图片的呈现进行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多媒体视听导入:主要包括歌曲等其它视频片段导入,它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之一。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在有效地时间内输入语言、开阔学生的视野。

3)游戏竞赛活动导入:通过游戏等知识竞赛的方式导入,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所有导入方式中最能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方式。

4)设疑和悬念导入:上课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或阅读文章。

5)故事和事件导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初中生好奇、好动,对故事特别感兴趣。抓住这一特点,采用故事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主动性,为新内容讲授作铺垫,还可以通过故事本身使学生练习口语,培养良好的语感。

6)文化背景知识导入:“The lack of cultural knowledge may affect the rat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效率)[1]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有了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与中国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的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要求,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7)熟知的话题(Free talk)引入: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教师再展示图片,先吸引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这种新颖的课堂设计和简洁有趣的导入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展开做了良好的铺垫。

8)课前汇报(Daily report):将学生的课前汇报与本节课的阅读课从内容上有机地结合起来。

9)预测导入:Ramala Rilay认为, 阅读者在阅读前, 会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文章所给的标题或图片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预测, 阅读者带着推断及自己的预测从而更加快速的阅读来检测自己的推断和预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能力。

10)运用实物、教具导入:学生觉得新鲜、简洁、语境真实。

11)创设情境,呈现阅读文本中的新词汇

三、存在问题

1)时间太长,以至于浪费了课上宝贵的时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导入内容偏离阅读文本,起不到激活旧知,引出新知的作用。

3)视频导入偏多,耗时较多。

4)匆匆而过,形式化。

5)趣味性不够强。

四、阅读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根据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理论,外语习得的关键是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趣的、相关的目的语(Krashen,1981)。没有一定量的目的语的输入、没有一定量的语言输入,输出就难以产生。导入是阅读课读前活动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读前活动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前精心设计文本导入,提供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提前接触大量的新词汇,扫除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这一过程也会为读后的输出(写作、复述、改写等)提供一个前提。阅读课导入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简短性原则:

导入应简短有效,直接进入话题,紧紧围绕本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2) 趣味性原则:

导入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记忆使之迫不及待产生阅读需要, 为正式阅读打下坚定的基础, 正因为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学生由被动的要求读到主动的读。因此无论是哪种方法导入, 趣味性是关键所在。

3) 相关性原则:

无论是哪种导入方法, 其目的都应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都应紧扣阅读材料主题。因此, 各种导入方法其目的性应明确, 且目的性的达到也应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同主题的材料, 其主题的确定也应不同。

五、案例分析

在阅读课中,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环节中与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协调的结果。下面笔者将依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以及在听评课过程所搜集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与阅读内容相关性不大的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剑桥英语(第1级)Unit 9 The Languages We Speak中的一节阅读课: More than One Language。授课班级是初一的德西语班,本班学生除了学习英语这门共同的外语外,一半学生学西班牙语,一半学生学德语。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找主旨大意、寻找细节信息的的阅读技巧、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复述文章,并且能够讨论关于语言的话题。在引入部分,授课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含有世界各国语言的视频,约三分钟,随后发问:“ How many languages are there in the video?”, 随后教师从学生说出的语言中解释了first language/ mother tongue、second language和foreign language, 随后老师提供了一张南美洲沃佩斯河流域当地人的图片,让学生猜他们来自哪里,说什么语言。整个引入历时近10分钟,学生还没有开始while-reading的阶段。

反思:该教师的视频和阅读文本的相关性不大,历时过长,必然会影响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改进措施:教师可在这一环节问学生:“Do you know anybody who speaks more than one language?”,这个话题就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仅可以谈论他们自己,也可以谈论他们的外教,随后给学生介绍南美洲沃佩斯(Vaupes)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的生活这一文化背景的同时,帮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如in common,Tukano(当地人的语言)等。本文作者在实验组进行实验,这样简短的引入效果非常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阅读的欲望,与文章的话题相关,是一种更有效的引入。

案例二:有趣但缺乏文化背景的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剑桥英语(第二级)Unit 3 She jumped well中的一节阅读课: Tara’s Last-Minute Win, 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用尽可能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介绍一种极限运动。教师是这样引入的: “ What sport do you like?” “ What extreme sport do you know?” 师生互动后,教师播放了约三分钟关于滑板这项极限运动的视频。

反思:这位教师的导入趣味性十足,因为学生深深地被滑板的刺激吸引了,但是,除此而外,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别无它获。

改进措施:教师在播放一分钟的滑板视频后,可以介绍极限运动的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描述极限运动的形容词,为学生在读后环节的输出做准备。文中引言部分还提到Women’s Big Air contest at the Winter X Games at Mount Snow, Vermont, 教师要对这项赛事做简单的介绍,同时对于滑板运动的规则,要做介绍,通过这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文章主要的脉络是比赛顺序。

六、成效

结合我在听课、评课以及自己教学实验过程中的总结,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各种新颖且直观的导入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了求知欲, 使学生从怕阅读到想阅读, 从被动要求阅读到主动地自觉阅读, 学生都乐于上英语课。

2.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整体英语水平。在上学期期末考试当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级阅读得分率75%, 英语整体及格率比同级班级高出10 个百分点, 优秀率高出15个百分点.

4. 最重要的是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策略, 即: 书本和生活结合, 整体与局部结合, 多方设疑, 创造性质疑和释疑, 克服困难, 持之以恒, 勇于攻克学习难关。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棠.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武生, 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蔷, 程晓棠等.A Cours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英语教学法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Williams M.& Burden R.,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