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教学,创新作业设置”案例分析

作者: 时间:2013-06-21

跳出语文减负怪圈

——“优化语文教学,创新作业设置”案例分析

北京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王君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老师都在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而感到苦恼,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词“减负”。说到减负我们真的很无奈,到底怎样才叫“减负”?难道就只是少布置作业那么简单吗?似乎学生和老师都被一个肩负的怪圈裹挟着不能自拔。“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自主的有兴趣的进行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地发展。减负不等同于不要质量,不要管理,相反它是对质量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教学达到高效,要求学生达到高质。

在课标大力倡导轻负担、高效率的今天,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我觉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和作业设置,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节我的课堂案例供大家参考研究和交流学习。

我今年所教授的是北师版四年级的课程,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使用这本书,我一般会在上每一节新课前让同学们去读目录,有句话说的好“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以这么说一本书的大纲就是目录,它是联系和概括整本书的,对孩子记忆和理解书中整本书的内容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长此以往的训练孩子复习时就可以做到手中无书,心中有书。看着目录就可以联系到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及文章写作手法等,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就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下面我就针对《桥》这一课给大家介绍一下的“减负”方法。

一、教师“预习”,建立计划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备课时对本教材备的很精细,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备学生,在上课前没有几个老师先去调查孩子们对所讲的课文到底了解了哪些,有哪些还没有了解仅凭已有的教学经验设置相应的课堂问题。虽然有时我们会去布置预习的作业但是检查的效率很低导致孩子们对预习没有了兴趣。就此问题我一般会让孩子在周六日或平时的时间提前预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就是在上课前提前阅读课文写出一个阅读问题清单,把清单交给课代表。这样我就可以根据孩子们提出的共性问题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从而在课堂上只讲学生们不理解有困难的问题。比如:备课时我以为孩子们会很难理解《桥》的引申含义但是通过课前的教师“预习”发现这个问题对于这个成绩较好的班级来说并不是难点反而是桥的审美作用孩子们有些出现了疑惑,所以在上课时我就通过出示一些精美的国内外的桥的图片让孩子们谈谈看到的感受,孩子一下就抓住了“精美和享受”这两个词。这样孩子们不但理解了桥的艺术价值还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对艺术的鉴赏力。做到了把语文课堂构建成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主的高效自主课堂。与此同时也为后文无形的桥——心桥提供了依托。

二、知识整合打破提问式课堂,建立以谈话为主的方法课堂

语文学习最关键的不在于识记,因为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记忆和背诵,越到高年级学习语文更多的旨在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但又由于我们的课堂主要以提问贯穿全篇就难免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以我在《桥》这堂课中把原本放在学习园地中自主学习的开卷有益的拓展文章与课文相结合,把这堂课上成了一堂关于“桥”的小型专题研究课,课前还让孩子回家搜集了很多国内外书中没有涉及到的桥的相关内容,在孩子们搜集的众多桥中。有一个桥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就是建在“牛津大学的‘数学桥’”这座桥上没有一个钉子确十分结实,孩子们在这堂课上不仅学会了桥的相关知识,我还通过数学桥让孩子们明白了数学的重要性和语文的广博,以及与学科间的相互联系。除此之外也打破了提问式课堂所带来的拘束性,引导孩子在自然的谈话与沟通中引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下课后孩子们还滔滔不绝的讨论课上桥的无形价值,使课堂的知识在孩子们的心中开花结果并在此萌发新芽。

三、课堂讨论,建立活跃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大部分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这也导致孩子越大反而越不会说也不愿意参与讨论了,最后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演独角戏。这样一来孩子没有兴趣听,老师讲授的知识也就很难被孩子吸收和理解也就更谈不上运用了。在上《桥》这一课时,我从一开始就扮演一个讨论会的主持人,只做串接和点播,大部分的时间让孩子通过观察图片和理解课文进行小组的讨论最后推选代表进行观点阐述,时刻以桥的作用展开论述和发言,短短的十分钟就把开卷有益中的拓展文章和课文以及孩子找来的有关桥的资料都解决完了。最后我让班级中语文学习最弱的同学在讲台前对这次讨论作总结,从他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他也十分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并对文章有了深刻的了解。毫无疑问这次课堂上孩子们个个都是精神饱满的参与了课堂的互动并都汲取了自己感兴趣的养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减负”。

四、精选练习巩固,建立运用课堂

语文不能只停留在讲上,孩子有了学习的方法不去通过练习还是不能提高的,那也就达不到“高效”的目的了。我们要想孩子学习达到高效就必须让孩子在掌握方法后趁热打铁及时的投入训练。所以这一个学年我的课后配套的练习册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人可能会说那样时间就太紧张了,我的窍门就在于课堂精选精炼,不是搞题海战术。一部分字词的识记练习以课前预习的形式进行而跟课文相关的阅读就都是在课上学完方法后就进行跟进学习运用。长此以往孩子们不但回家的作业量减少了,在质量也提高了很多,就是班级中语文学习最薄弱的孩子做题的质量和效率都初见成效。

五、创建多样化作业超市,建立自主分层作业

语文学习更多的减负所指向的就是作业,因为语文作业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作业,它写的字比较多,若若出现作文当天的作业量势必会比较大。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控制,只能尽量的减少重复性的单一的机械抄记的作业量。但是这必定不是长久之计,有句话说的好“解铃还须系铃人”而语文作业要想真正的达到减负的目的不是我们老师或家长说减负就行了,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整个教育才能走出减负的怪圈,我们不断地改革减少作业量但是孩子不认可,这对他来说还是会形成负担,就不可能达到减负的真正目的。所以我在布置作业上进行了一些创新:

1.以读代写

将一些要求识记抄写的内容以录音的形式进行考评。现在的交流工具十分发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变换形式进行呢?一切有利于我的都借用过来,一方面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谈话沟通式作业

语文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的目的是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那么语文教学也就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时刻关注生活。所以通过谈话作业就可以了解孩子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生活的关注度,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

3.开发学生资源,建立作业超市

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桥》这一课同学们经过讨论布置了以下作业选项:

1.听写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子

2.背诵课文

3.查找跟桥有关的词语或古诗做摘录笔记

4.查找关于桥的发展的文章或纪录片在课下进行交流

当然这样的作业设置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这时就需要引入有效地惩罚和奖励机制对这样的自主作业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把控。时间长了反而孩子们会逐渐的喜欢上自己选择作业,从而改变被动学习的境遇。

当然,我个人认为“减负高效”只能减轻并不能根除,我们教师只能竭尽全力努力的跳出怪圈但是却不能消除怪圈,所以我们只要努力地做到让孩子爱上语文,构建积极主动的讨论式课堂相信语文想做到“减负高效”就指日可待了。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