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作者: 时间:2014-03-27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柳叶儿》公开课有感

孙婷婷

在初一语文组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的《柳叶儿》校级公开课于3月25日在录课室顺利进行。

相比于之前在初一3班的第一次上课,此次公开课在内容方面做了一些微调,主要表现在用语言赏析法品味《柳叶儿》一文蕴含的苦与乐。相对于此前一课重内容概括层面上的赏析,此次我更加重视语言赏析的规范化指导。为了使学生更加能体会到课文“苦中作乐,乐中有苦”的感情,我在备课过程中更加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勾连:比如在动作描写方面,同样是爬树的描写,通过品读动词,读出了作为孩童时的爬树逞能之乐与饥荒发生时抢柳叶儿的生计之苦;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品读,读出了赏景之乐与其中蕴含的饥寒之苦等。在主旨理解方面,之前由于3班的时间没有掌控好,对于时代剧变中普通人的人物命运并没有很好的展开,而此次在介入背景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两个问题:“柳叶儿对童年的我或者更多人意味着什么?柳叶儿对成年后的我意味着什么?”从而在递进式问题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主旨。

课后,初中语文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点评,大家的一致观点是课程的框架十分清晰,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较准,问题的设计上有梯度。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堂课虽然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我的教学设计,但是我并没有感觉到教学的快感。由于第一次在3班上课时没掌握好时间的缘故,这次公开课时我有意压缩时间,导致学生的发言不够充分;由于我对文章内容的刻意勾连,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述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更加让我遗憾的是,本来1班是特别活跃的班级,此次课堂学生发言却寥寥无几,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课后老师的交流解开了我的谜团。

王老师和耿老师认为出现“闷堂”的一大原因在于对于语言赏析的过分重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语文的内容和语言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由于我此次的过分强调语言赏析,导致学生一开始的思维就被我限制住;在课后拓展延伸的为柳叶儿写诗环节,任老师、姜老师等其他老师认为诗歌写作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难度,换成句子仿写、对联或者感悟性的一段话会更加适合学生的学情。此外,由于此前对柳叶儿苦乐的品味不够充分,学生的情感并没有完全进入课文,因此在写诗的时候出现了无话可说的现象。

从听课老师的评课中,我认识到了教学目标的设定固然重要,但适合学情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时候过分重视自己的解读,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之上,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或者达不到教师的需求,从这个意义来说,本次公开课更多是教师的展示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学情,挑选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