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我在主教125科学教室上了一堂研究课,我的一对一结伴师傅邹瑜老师听、评课。现将教学案例与反思整理如下: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四课内容。在前三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探索了多种物体的振动情况,并研究了振动的幅度和振动快慢问题。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探索可以改变振动长度的物体—尺子。提到每天都用的尺子,学生很难把它与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但本课需要借助尺子来探究音高变化的规律。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用尺子奏出的美妙音乐《欢乐颂》,让他们感受到一把尺子也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用尺子探究声音的兴趣。
学生在观察尺子奏出音乐时发现是通过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不同来改变音高的,因此把学生的发现直接就做为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并且试着让他们找出其规律。以给每组提供实验记录单做为设计实验方案的脚手架,通过小组讨论拟定合适的实验方案,和全班同学分享后共同分析实验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不给予指导,通过小组间方案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分析利弊,从而完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
理清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小组合作开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眼睛看尺子振动速度,耳朵听声音高低。
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到实验记录单内,并且以柱形图的方式表达出来,规律一目了然,得出实验结论,即同样的力度拨动尺子,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短,振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距离越长,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低。
发现物体振动快慢和声音高低的规律后,可以联系到生活中常见很多乐器的发声规律。我出示了一张排箫的图片,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得出结论来预测排箫的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和预测依据,最后,在一段优美的排箫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内容。
(一)以耐心细致的指导、及时全面的评价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我尊重学生的想法,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尤其在实验计划制定的环节,我尊重学生的看法,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并以委婉而准确的语言、商量的口吻、适当的、鼓励的、指导性的评价,逐渐完善了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认识以及对于科学研究本质的理解,较好的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用尺子奏出的美妙音乐《欢乐颂》,为学生提供积极观察振动产生声音的机会,学生将通过观察发现,伸桌外的长度不同,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会使它发出的声音高低发生变化,这涉及到音高的本质的探索。
这课是比较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为方便交流讨论,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考虑到要求写实验方案,因此,在实验前,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等。在学生制定好了自己的实验计划以后,说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预料的没有我预设时想的那样多,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我应当在以后的科学课上,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由于我在备课时,想的问题很多,预设的也很多,例如:尺子要不要压紧,力度是不是要相同,是不是使用同一把尺子做实验,应当在什么时间做记录等,虽然学生有的没有说出来,但是加上我的补充恰到好处,学生的讨论环节还是很成功的。
一节课过去了,感觉有很多收获,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以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