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示范校多学科新课程探索研讨会参会感想

作者: 时间:2014-10-29

打开一扇窗,收获的是风景如画,走出一道门,收获的是海阔天空。2014年10月24日至25日,由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办,苏州高新区教育文体局、苏州外国语学校承办的“2014年全国示范校多学科新课程探索研讨会”在苏外隆重拉开帷幕。140所学校的500多位教师代表从全国各地汇聚研讨会现场,听取主办方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专家讲座,观摩由苏州中学、立达中学、北京四中、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国内名校教师带来的示范课堂,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好地建设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

24日,开幕式由外研社基础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兼教育服务支持中心总监、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秘书长申蔷女士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著名英语教育家张连仲先生,全国外国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孙宝泉先生,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伟民先生,苏州外国语学校曹伦华校长分别为大会致辞。

中央电教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王珠珠女士从全国信息化研讨大会现场赶来,为老师们奉上《信息化条件下的基础教育管理与教学》讲座。

25日的三堂讲座,给全国各地的代表老师们呈现了一场颠覆性的思维盛宴。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陶妮女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苏外各学部的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五花八门的课程品种让代表们应接不暇。然而,中国教育的现状也引人深思,陶校助向与会代表们抛出的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以人为本的教育何在?

在MMUN中国地区经理李新萍女士分享的幼儿园教育的纪录片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李新萍女士花了十多年时间走遍美国、加拿大和欧洲,采访拍摄了大量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西方教育,用她的亲身经历分享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看到记录片中不足三岁的孩子自己把书包放到小柜子里,主动打扫卫生,自己上洗手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堂,终于明白其实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学”出来的。在课堂中,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说学生能听懂的话,让学生懂得做事的方法和原则再让学生做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国际化人才怎样理解?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外语教育及外语特色学校应该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新的认识。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明确外语教育的意义,将教育国际化理念融入课堂,凸显外语特色,培养国际领域内有团结合作,爱国奉献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提升我国的国际外语权。

分数和能力如何兼得?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胡卫平教授在专题报告《课堂教学与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中,提出影响学生创新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自身,好的课堂应该是基于思维的学习,没有思维就没有学习。教师应该结合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本领、学生命的意义,在创新的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做到实事求是,提出有依据的观点,真正做到人的全面发展。

我校小学部于苒校长,四年级年级组长李文霞老师及六年级英语备课组长李玉玲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开幕式

张连仲教授发言

MMUN中国地区经理李新萍女士

胡卫平教授讲座

苏州外国语学校曹伦华校长为大会致辞

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陶妮女士主旨发言

孙宝泉先生为研讨会致辞

王珠珠女士讲座

(小学 李玉玲)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