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管中心小学组徐可反思

作者: 时间:2014-11-25

2014年11月20日上午我校宿管中心开展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案例分析”交流活动,在会上听取了张老师、赵老师等几位老师对于本班“个例孩子”的案例分析后,有了深刻的反思,现归纳如下:根据张老师和赵老师等老师的案例分析来看,她们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的案例主角都是本班最为“调皮、捣乱、不遵守课堂纪律、对同学爱动手、注意力不集中同时对老师又非常的有礼貌,也想要主动为班级同学做事,却又做不好”……由此可见,老师们分析的案例主角几乎都有这样“惊人”的共同点,而有这些共同点的孩子不仅是在生活区这里不遵守纪律,就是在教学区同样也令老师十分头疼,有的老师叫这样的孩子为“问题孩子”。可是,这样的孩子真的有问题么?他又有什么样的问题?如果老师不了解这样的孩子有哪些问题,并对他们“另眼相看”,甚至经常因为他们淘气、不守纪律而批评他们,和家长告状,家长也拿这样的孩子没办法或者是干脆就暴打一顿,请问这样被老师、家长对待的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对他们的无知、不了解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其实,几乎哪个班级都有类似这样的孩子,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上来看,他们的好多表现都比较符合“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下面就这个症状简要的做下描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具体表现为持续的、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冲动行为模式。注意缺陷诊断标准为:对功课、工作或其它活动无法关注细节,经常粗心大意;很难对任务或游戏保持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听人讲话;经常无法听从指令、无法完成功课或其它任务;很难有条理地组织任务或活动;逃避、不喜欢或不愿意投入需要持久脑力活动的任务;经常忘记或丢失完成任务所需的东西;容易被无关的外部刺激干扰;经常忘记日常事务;多动、冲动:经常坐不住,手脚不停;在课堂或其它需要坐着的场合随意离开座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乱跑乱爬;很难安静玩耍和做事情;经常在忙碌中,象被马达驱动一样;

经常过多说话;经常脱口回答别人还没问完的问题;很难忍受排队等候;经常打断或打扰别人(以上两点各具6项以上,持续至少6个月,程度达到适应不良、与发展水平不一致)

如果我们通过学习对“注意力多动缺陷障碍”能有所了解,即使本班的那些个例学生没有严重到就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学习真正从心里理解有这样行为表现的孩子,对这些孩子多些宽容和关心,那么我们也许就不再会纠结于此,了解了怎样该和这样的孩子相处并且帮助他们,将会是我们下一步将要去做的主要工作。以上是由此次案例分析得到的心得,我也决定将于本月在宿管部开展的心理培训主题就是让老师们了解儿童各种行为、心理问题的识别和矫治方法,从而让生活老师的工作更加专业,也能更有效地帮助到那些曾经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们。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