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小学美术组的老师聆听了关于《艺术创作“材料篇”》的讲座,感触最深的就是:方法可以引领艺术教育,但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老师在儿童的美术课堂中,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助手,努力帮助学生把想法表达出来。
现代美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术的发展从未离开过对材料的探寻和研究,使得材料的使用变得丰富和复杂化起来。作为美术教育对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乐于尝试,求新求异,喜欢富有新鲜感的表达形式。我们要抓住他们的猎奇心理,拓宽他们的创作思维和空间。
《美术新课标》中提出:“要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当然,片面强调鼓励孩子自发的创造性,主张完全放任其纯真、稚拙的心灵自由发挥,而淡化了教师的有利引导是不可行的。在美术表现中,想要随心所欲的发挥,给孩子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必得借助一些表现媒介,单靠纸和画笔是远远不够的。多种材料、工具、技巧的把握是刺激、促成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这需要老师平时的用心观察和积累。看似平常的材料也许可以在你的课堂幻化出神奇的模样,又或者模样平常的材料可以运用出神奇的效果。打破常规,虽然神奇的事物可遇而不可求,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些许灵感,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和想象的空间。
在生活中,不同肌理、不同材质的材料比比皆是,我们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到美术课堂,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顺应学生的心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老师探寻的宗旨,是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我们之后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