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此次研究课的准备与实施,在数学组集体智慧的支持下,我体验到了研究的快乐,收获了专业的成长,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通过这堂研究课的教学实践,结合自己课前的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后评课中同伴的评价,谈几点想法。
研究课不同于示范课和展示课,关键是要立足于“研究”。教师要上好一节研究课首先要解决好“谁来研究”与“研究什么”两个问题。
“谁来研究”也就是“研究”主体是谁?我认为在上课之前,研究的主体是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要研究如何处理教材、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研究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尤其要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换句话说就是着力研究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习发生”。在上课过程中,研究的主体为听课教师(此处不谈论学生)。听课教师要研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学生活动是否恰当有效,课堂氛围是否融洽,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问题。如果授课教师没有给听课教师提供进行以上研究的条件和内容,这样的课也就谈不上是一节研究课了。在课后评课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大家就该节课着力研究的问题进行面对面地、深入地交流,甚至是碰撞与争论,只有这样才进入到研究课的应有的状态——授课教师提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例供听课者进行研究。整个研究的过程应该遵循着眼于研究的探讨、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和行为的跟进。当然,如果经过以上三个环节,最终能获得那怕是一条研究成果,这节研究课就是有价值的,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节是人教版数学教材第1章第4小节第1课时。教学难点是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为正数(简称“负负得正”)。由于对“负负得正”运算法则的形成的数学史的缺失,造成当代数学教学中对这一法则教学的内容呈现说明方式的多样性,形成至今“没有公认的教学方法”的局面,在我国,各版本的教材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人教版实验教材利用直线上点的运动的时间(有正负方向)、速度(有正负方向)和位移(有正负方向) 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习资源,本质上设置了基于视觉的学习活动;浙教版课标教材利用了温度变化量(有正负方向)、时间(有正负方向)、温度变化速度(有正负方向)的关系设计了学习活动。北师大版实验教材采用的是因数变化导致积变化的变化序列观察活动。尽管各版本教材对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提供了不同的教学思路,但遗憾的是,学生对法则的合理性理解并不如人意.。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了法则后,难以理解其合理性。其一, 把速度、时间和位移全在数轴上表示,由于涉及到三个向量,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给时间规定正负,学生是最难理解的. 其二,把负整数与正整数相乘,再把正因数依次减少1,观察其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归纳得到“负负得正”,这又过于形式化,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法则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是合理的。其三,采用分步概括的方法先得到“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也变成原来的积的相反数”,再概括出两个负数相乘的运算法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法则合理性的理解,但同样有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其合理性缺乏必要的验证。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的原则就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的发展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有理数乘法的分类入手,逐一研究,从浅入深,各个击破。以上调整使得学生能类比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基于已有的小学学习的乘法的法则和运算律,容易找到植根于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这种方法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之后设计“验证”环节,以说明“负负得正”法则的合理性。对于“负负得正”探究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便于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坚持“让学生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努力使学生不仅是在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而是要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像“数学家”一样在“做数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化”的过程。二是整节课有一个比较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从分类开始,按类解决,再归纳概括,形成法则。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不同阶段的突破,使教学可以层层推进。三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问题串”的设计环环相扣,这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不足是没有安排书面检测的环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例题与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检测。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安排书面检测,这样也就无法实施针对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评估教学效果的数据。
总之,经历本节研究课的整个过程,使我对“研究课”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让常规课向研究课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