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时间:2013-09-29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研组 王向华

一、语文阅读现状及归因分析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常使老师感到无奈的是,阅读教学的难度极大,琐碎的答题技巧反复地讲却收效甚微,学生对阅读题也也常常是望而却步,语文阅读似乎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其原因究竟何在。为此在2010年中考前夕的研讨会上,北京四中的老师们就提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这一教学策略,细想起来,在阅读趋向快餐化、碎片化、低俗化、网络化的今天,在孩子们对情感和生活的感知能力严重缺失的今天,这的确是回归阅读主体、追本溯源的一种极好的做法。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阅读不仅是考试的需要、课内的需要,其外延的价值更大。比如阅读能很好地培养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对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均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丰富的、优雅的人,必须要进行终生的有益的阅读。对于尚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阅读显得尤为必要和珍贵。但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看的最多的却是流行偶像作家的肤浅之作,孩子们对于作品的优劣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以“好看、流行”为阅读的标准,这样的阅读是适得其反的,甚至是大为有害的。

阅读能力差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

1) 理解能力差,没能掌握阅读技巧

2) 概括能力差,抓不住要点

3) 思维缺乏深刻性,不能理解文令的深层意思

4) 不能用所学的知来解决新问题

5) 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

6) 不懂得什么叫评价和怎样评价

如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阅读能力测试成绩不理想、阅读能力低下”等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对于阅读过程以及阅读能力形成的规律缺乏清晰的认识,不懂得阅读活动是一个怎样的心理过程,不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内容。进行理论建构时,总是缺乏科学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构建出来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建构出不科学的阅读能力结构体系,导致教师教学时,在搞不清楚阅读能力的层级安排是否合理、科学的情况下,抓不住训练的重点,无法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只能讲求面面俱到,这是造成学生阅读能力测试成绩不理想、阅读能力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语文阅读理论基础及阅读能力结构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某些理论为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它强调在阅读中通过探究和创

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完成知识的建构。接受美学关于读者接受意识的能动作用、读者是文学作品的另一创作者以及文本的召唤结构、意义空白、读者的期待视野(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和预备情绪(由波兰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英加登提出)等理论,在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上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阅读能力结构

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看作一个综合体,这一综合体的核心是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高级阶段是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是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终极目的。由于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可能是平面的,而是立体交叉的,是互相渗透、螺旋式上升的。因而我们必须顺着阅读能力的阶梯,确定不同教学阶段的能力侧重面。

第一层级: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是对文章承载的整体信息内容分解为部分,并对这每一部分作独立的研究这是对筛选出来的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是品味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对作品中的美的感受、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是在分析、比较、质疑、推理、综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层级: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是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形式的是非、优劣和美五进行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它是读者深入作品深处的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审美活动,要求读者驱遣想象,反复涵泳,与作者产生灵性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评价能力是对阅读材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它是读者跳出文外后的一种理智判断,一利,科学活动,要求与作者作品若即若离,依照作品内在的证据和外在的准则,客观公正地作出真善美与否的价值评估。

第三层级:研读能力

初中阶段仅仅是治学的起步,其目标则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研读能力的培养对象是有一定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评赏能力的读者,尤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这时,他们常常被创造意识所驱使,对阅读材料进行全面的追踪,发幽探微,并产生积极的思维加工和新的信息组合。因而初三要求学生从多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使阅读更具独立性、研究性和深刻性。

(三) 初中学段的相关性阅读能力:

所谓的相关性阅读能力,是指那些不直接与个体的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但是又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中。包括:

1)选择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就是迅速而准确地筛选有用的有效信息。从阅读过程来看,它初始于阅读认知阶段,贯串于阅读理解、感悟阶段,终结于鉴赏、评价、研读阶段。阅读的选择能力是阅读能力趋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必要条件。

2)速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考试都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就意味着讲求速度、效率,而阅读速度又不是一时可以形成的。

3)迁移能力。这是指用阅读所得知识、技能和策略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阅读迁移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读者由“输入”到“输出”,由“内化”到“外显”,由“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变化,具体包括:阅读借鉴能力、阅读表述能力和阅读类化能力。

4)创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能力就是读者在阅读中根据一定的创新目的,提出或解答超出读物原意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阅读,其目的不是对读物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不是对读物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风格特点的评价和鉴赏,它的目的是通过阅读,得出新的创造性设想和认识。

(四)阅读能力示意图:

构成影响

基本能力

(次要部分)

能力侧重面

(主干系)

构成要素

构成、影响 相辅相成

初一 分析、综合能力

知识技能心理

初二 鉴赏、评价能力

选择能力

速度能力

迁移能力

创造能力

初三 研读能力

巩固、发展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及策略指导

(一)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结合语文常规教学进行培养

这种培养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的,是综合型的培养,培养用的教材主要是中学语文课本。对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随机性强,多是根据教学进度来安排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更多地侧重于阅读认知过程。它不需额外的时间与师资,在课堂上运用课本即可进行训练。可根据教材特点,按文体、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能力的具体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2、专门编制教材,开设阅读训练课进行培养

这种培养常与科研实验联系在一起。其一般做法是:周从常规的语文课中抽出一定课时,用自编的教材进行一定次数的训练。它侧重于学生阅读策略与方法的训练。

(1)精加工策略的训练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增加信息间联系的编码方式,是在课堂学习中广泛运用的认知策略之一。根据以往研究,本研究确定训练被试掌握以下五种策略:提问、提要、复述主要内容、复述中心思想和找出表现中心的关键情节。

(2)速读训练 速读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尽快地读完更多的文字材料,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速读训练,教师有必要注意:读得深、读得快是学生会阅读的两个基本指标,要将理解与速度统一起来。

速读能力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要明确提出要求,年级目标应有明显的层次。如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篇幅从短到长,速度从慢到快,速读方式从扫读到略读。

3、渗透式培养

渗透式培养主张课内、课外阅读充分相嵌,故又名相嵌型培养。主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在这种培养中,相对而言,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指导少,主要通过提供书目来指导。因而,具体阅读过程中主要依赖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动机、阅读意志等心理因素。此时,家庭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影响大。

(二)策略指导:

1、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阅读意愿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进行延伸阅读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教师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创设互动交流情境。

3、在课堂阅读前,教师要通过前置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1)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前置性作业的布置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层次,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

2)教师要加强阅读任务的意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出学生具有可操作性的目的,要让学生根据适合自己的阅读目的进行阅读,让学生通过指向性阅读明确读什么、怎么读,提高阅读效率。

4、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教学。

四、具体实施

(一)研究时间进程:

•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 9月制定学校阅读工程方案,宣讲方,形成共识

• 10月完成子课题的选题及开题 (教研组、备课组、教师)

• 11月开展实践研究

• 12月中旬第一阶段经验交流及验收。(经验交流会、活动展示、成果展示等)

• 第二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

• 3、4、5月开展实践研究

• 5月阅读课展示活动

• 6月中旬第二阶段验收。( 阅读指导课、 经验交流会、活动展示、成果展示、)

(二)阅读范围:适合青少年现阶段阅读的纯文学作品(由组内教师商议推荐,学生自选阅读)

(三)活动流程:

教师荐书

学生选书与分组

读法指导①

自主阅读

学生交流②

成果展示③

说明:①“读法指导”主要集中在“圈点勾画”、“摘抄点评”、“寻找鉴赏角度”等方面

②“学生交流”环节包括“组内交流”、“班级交流”、“年级交流”等多种形式

③“成果展示”环节包括“读书交流会”、“一句话推荐”、“文学评论”、“读后感”等形式。

五、成果固化,反思调整

在每个阶段之后,都要进行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及每一阶段成果的总结固化,在反思中改进下一阶段的阅读计划,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定新的增长点。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