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教、真实的学——第四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参会感触

作者: 时间:2016-06-21

一、会议内容简述

1. 6.1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

主要内容:学校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态),其目标如下:

1.0学校,即农业社会学校,目标仅限于扫盲,让学生能够读书写字就好。

2.0学校,即工业社会学校,目标在于基于课本的分科教学,评价多是书面考试,产品是“合格”的孩子。

3.0学校,即生态社会学校,目标注重让学习真实的发生,探索并习得真实的知识、技能,养成真实的品质。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基础教育有着飞速的发展和改革,最原始的识字、扫盲这样的教育目标已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不能快速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真实的学习,自然的习得知识技能,才能最有效的将其有效应用,更重要的是,只有真实的学习和探究才能培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未来世界人才发展最重要的能力之一。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学习可以实现真实学习。

2. 6.15下午-6.16上午:四节综合实践课程的观摩课(主要是以PBL跨学科教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主题Animal’s Nest,由一名中教英语老师和一名来自芬兰的外国老师来共同承担授课。语言:英文

第二节课:主题“滑翔机”,由一个科学老师、二个数学老师来共同承担授课。语言:中文

第三节:主题“滑翔机”由一名语文老师和一名外教来共同承担授课。语言:英文。

第四节:主题Kitchen Waste,由一名中教英语老师和一名外教来共同承担授课。语言:英文

3. 6.16下午:研讨会闭幕式

主要内容:专家报告,PBL实验学校代表报告发言。关键词:真实学习,深度学习,项目学习课程。

二、个人感触与思考

1. 理念上的感触——整体教育、综合教育(跨学科教育)

紧张而激烈的高考已经过去两周了,微信及各大媒体教育平台上,大家都在透过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预测今后的教改方向——重视阅读素养,重视实践学习,重视创新思维,重视传统文化等。而通过两天的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我意识到不仅是透过考试这样的方式看教育是这样的,从大的方面讲,为了全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而这样的教育是我们现在学科单科教育很难实现的。况且,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是引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这次研讨会上,首师大孟校长原创的一个“烧开水”原理引发人的深思。这个原理讲的是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今天,一位领导让一个员工去完成“将开水烧至120度”的任务,于是这位员工非常认真的准备好了烧水锅和火开始烧水,3分钟后,水已经达到80度,看到水温以这样的速度逐渐飙升,员工很喜悦,并很快报告给领导自己的阶段性劳动成果——“水温在3分钟内已升至80度”,领导夸道:不错,继续努力。可是之后的几分钟,无论员工多努力,多用心的一次次测量水温,水温仍然停留在90-100度,这样下去,直到水烧干,温度依然没有提升上去,带着这样的结果,员工委屈的向领导汇报了情况,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为什么结果还是这样,领导无奈的回他一句:拿一个高压锅烧水不就可以了吗?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许前半部分最基本的事情,需要积极地态度,努力的行为就可以做到,可最重要的后半部分事情也就是成果部分需要的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要做到高质量,高标准,远比烧开水复杂得多,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又是如何培养未来世界的主宰者(也就是我们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孟校长给了如下三条建议:

(1)觉察与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其变化,积极反思,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2)混搭与跨界:所谓的混搭本来就是一种创新意识,而真正要培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我们跨组织、跨学科、跨文化全面去思考去实践。

(3)回归原始化:一个人在学习一样知识技能的时候,一定要忘掉自己的身份、目的、地位及权利,回归到最原始的个体,保持那一份求知欲,求解精神,去思考去探索。

2.课程改革的实践——合作教学

针对上面三条建议,我发现作为老师,需要也应该在教育目标、课程改革和课堂设计这三方面进行系统的思考。

作为英语老师,我很庆幸有我们现在的直管校长于校指引着我们的英语教学,她本身是英语专业出身,具有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在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上,她的眼光是长远而独到。早在三年前,她提出了英语课程中双语科学这样一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两年后,教委所要求的英语学科实践课程目标与双语科学课程开展时于校提出的目的完全吻合。有人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去经历,”那双语科学这门跨学科课程的目的,就是将语言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探索学科知识的情况下将语言作为工具,自然习得这门语言,换句话说,就是我在这次研讨会上学到的最新教育理念“真实的用、真实的学”,用的是现在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PBL(项目学习法)。

可是,综合实践课难道只有英语和其他学科组合吗?如果不是,那这样的课程又如何开展呢?通过4节PBL(项目学习)课程的展示,我看到了很新鲜的上课模式,同时结合这些模式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这4节课很特殊,每一节都是至少由2个不同学科的老师去合作参与的,如英语老师和外教的共同教科学知识“动物的巢”,如科学老师和数学老师的共同教“滑翔机”,再如一名外教和一名中教也讲“滑翔机”,如果说这三节课的搭配已经有点新颖的话,最后一节语文和外教的共同教生活类科学知识“厨余垃圾的再利用”更有挑战,因为这一组合中语文老师是用英语来讲科学知识。

在5个月前我刚去加拿大的时候,我接触到一种“创课教育理念”,英语简称为STEM,这一门课程是有四门学科共同组成:S;Science科学,T:Tecnology技术,E:Engineering工程,M:Math数学,这门课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以一个科学问题为主,比如说制作一个滑翔机,首先要了解它从结构上有哪些部位,分别是什么用途(科学知识),接下来,要使滑翔机顺利起飞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制作最好(工程与技术知识)这些科学老师可以解答,但是学生实践制作过程中要问到机身和机翼,或机头与机尾具体比例的时候,就要涉及到数学知识,此时数学老师来解答这些疑难,最终从各个学科整体的帮助学生成功制作一架滑翔机,这样一种合作教学能帮助学生综合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非虚拟的问题,这样“合作的教”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和探索中达到了“真实的学”的目的。只有“真实的学”才能做到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用”,这样学来的知识是终身的,虽然课堂的时间看似很长,但一点儿都没有浪费。相比之下,我自己当年从小学到高考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分学科科自然科学知识,因为当时学的死板,上大学学了文科没再用到,从此忘光,只能安慰自己当年的这些学科就当开发我的智力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育研究者在STEM的基础上加了一个A(Art)构成了STEAM教学理论,将上面的4门学科再搭配美术、或者语言艺术来达到一个更完美的效果。我们的双语科学可以算是科学知识和语言艺术的一种搭配合作吧。

通过这几节课的观察和学习,我感觉自己突然开了窍,以前一直想不通的问题其实可以变通一下,比如以前一直在纠结双语科学这门学科怎么安排,1-3年级英语老师来教,4-6年级科学老师?还是一周外教上一节、中教上一节、科学老师再上一节?这样下来光这样复杂的安排让老师们自己都困惑了,而现在我觉得,是否可以2人,同时合作完成一节课,这样上课之前2人必然要经过合作备课来设计这堂课的,久而久之,2位老师在这样的合作下,必然会很快成长为通科教师,这样下来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的提升也是迅速的,据专家预测,未来小学教育更需要学科教师人才。这也给我最近在思考的下学期英语组计划带来了灵感:下学期我们的双语科学课公开课开展的时候,我们就打算推出一节英语老师和科学老师,或者英语老师和外教老师、科学与外教老师这样搭配的3节英语综合实践课。这同样可以作为我们双语科学课题阶段性的一个探究成果。虽然这样的合作课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我们要想到这样的创新课对学生发展的推动,对老师教研能力发展的收获。

不仅是双语科学如此,其他学科其实也可以做到这样的创新搭配实践课。比如,我作为英语老师,这单元讲到世界舞蹈的类型,那我就可以主动邀请音乐老师和我共同来备来上这节课,(可以2节课合并)课堂上我们不仅能学到舞蹈名称,舞蹈步伐,更加能体验到不同文化中的舞蹈来历,还能学学这些舞蹈怎么跳,这样下来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同样如果你在数学学科当中碰到了一些美观设计问题,那可以邀请美术老师一起合作教学,想想都觉得这样的课有意思!这次论坛里的公开课是由三小的老师和芬兰的老师经过2个月的跨国联系合作的,那我们这么近的资源,也一定要好好利用起来。相信这样的跨学科创意课能为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能为学校增添更多的特色。

3.课堂设计的巧妙——真实的学

有了跨学科创意课的想法是我们完成教学的第一步,还有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在我们课堂教学怎样来设计会让学生这一“主体”达到“真实的学“的目的,或者说如何让学生做到“真实的学”?从四节公开课中我学到了实践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原则:

(1) 安全原则:

在跨学科合作课堂中,老师之间除了学科知识的相互学习,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优点,那就是教学方法上的相互学习。

在中外教合作课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比我们平时英语老师自己教学里更舒服并且更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给学生一个安全的人文环境,不会因为教学内容赶进度而放快教学节奏,整节课,老师跟着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节奏来进行,老师更不会因为有学生不回答问题而生气,他们会通过不断发掘学生的兴趣,尽量让学生带着一种喜欢的情绪轻松的去接受和吸收知识。这样环境下的学生不会因为害怕老师突然提问而心惊胆战,造成走神的结果,而是自发的思考、习得知识。

2)实践操作(project---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操作(project

学生只有通过参与实践,才能够真正发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在课堂设计时给学生预留了提出问题的环节,并且会引导学生之前先合作解决,然后老师再帮助一起解决问题,接下来进行再操作环节。

4节课当中,有3节是用全英文来上的,而在他们的课堂上,我发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尽管得知有将近200人过来听课,但完全看不出他们的紧张。看到的是他们已都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了,学生的英语早已是学生进行思维沟通的工具,他们基本已不会顾及自己语法表达的准确性,他们想的是如何用英文表达清楚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一种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

无论是语言还是学科角度上来讲,都是学生“真实的学”的过程。

3)共同学习原则

虽然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中,很多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作用,而在这样的跨学科实践课堂中,教师的角色由“主体”变为“助学者”“组织者”的身份。原来教师觉得需要一杯水一桶水的知识才能有资格教只有一滴水量的学生,而这样跨学科实践课堂的课堂中,教师在科技发达,教学资源丰富的今天,只需要具备“共同学习”的精神。我们在课堂中看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看Ipad,来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天这样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有些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比习惯了学科教学的老师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这样的情况,教师同样要具备求学精神,和学生共同成长。

4.PBL(项目学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在闭幕式中,有已经开展了项目教学的实验学校领导代表向大家分享他们的经验。经验中除了课堂教学实现这样的方式,有些学校已经将项目学习运用到了课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丰富方面,例如有些学校将项目学习作为小学毕业终结性评价的条件之一,在学生6年级初,通过老师们统一的组织和培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项目,并且选择同伴与自己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如“大同古建筑调查”(关于历史文化学科)如“桥的制作”(关于科学、数学、工程学科)如“莎士比亚戏剧发展史”“我的梦”等等。在2个学期里,学生需要自主计划和开启这方面项目的研究,研究思路,研究过程,学生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最终形成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答辩。整个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学开始真实参与,体验的过程当中习得一种探究的精神,研究的能力。

这样的分享让我也想到我们平时的期中或者期末的校内考试,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研究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5.感触结语

“合作的教、真实的学”能让一个学生从传统的学习的个体,变成完整的个体,这也是我们要达到的“全人教育”的有效方式。

2天的论坛,10页的笔记,触动我的除了细节,还有我今后教育的方向,引用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的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内在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宋花磊

16年6月16日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