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我和李欢老师一起到二里沟中心小学学习了由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语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张立军主任的讲座。讲座主要围绕“小学教学指南”展开,讲了阅读、写作和导读课三个方面的内容。
张主任以《草原》为例,就阅读教学做了指导。他指出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总是容易对这样的课文进行非常细致的解读,最后得出“景美情深”的结论。张主任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老舍的语言就是直白性的,“景美情深”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直接捕捉。他认为,应该抓住课文最后的两句诗歌入手,回扣文章,让学生根据诗歌去寻找文章对应的内容,再用联想,启发学生联想。最终通过本文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由联想再转化到其它内容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老舍,而不是草原。
之后张主任解析了“指南”的第十二条:“丰富阅读自愿,加强方法指导。”
他分析指出,低段阅读,要以诵读为主,以读讲记为主要方式,不要追求理解,阅读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原则。中段阅读,要以单篇短文为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最好是选择1000字以内的,以白话文为主,语言优美的有知识含量的文章,或者就是名著的片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老师要给出导读提示(包括看点和要求),要有读书记录单(包括内容可以有感言、问题、摘录、批注等),还要尽量提供充分交流分享的机会。至于高段,张主任说,要以中长篇文章为主,与教材相关,要给出导读提示,要推荐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为学生提供看点。最后张主任总结到,语文课要为经典做宣传,要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是最重要的。
接着又讲析了“指南”的第十四条:“有效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他说,家庭教育的关键是陪伴,学校老师的教育在于影响。老师要能善于启发学生学会观察。虽然每周只能布置一次作业,但不影响学生自发地做作业,要让学生下课后还想着你,就要巧妙地设下悬念,留下空白。习作要有开放性,要有章有法地写作和无拘无束地写作,笔随心动,建立写作自信尤其重要。低年级要求以写话为主,表达清楚规范,完整通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统一。中段的学生,要求学会积累素材,其写作要具备条理性。高段学生的写作要有主旨的建立,要拟定写作的提纲。总之,三年级言之有序,四年级言之有物,五年级言之有情,六年级言之有法。所谓法就是指篇章布局,构思设计。
接着张主任关心到教师们的课时紧张的问题,他说老师要大胆略讲课文。不要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反复表演,浪费时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可以通过语言转换来表达的,不一定是大费周章的表演阅读。当然适合阅读的文章也要读好读透。同时,课外阅读空间要大,无需过细,一般一个作品提一个问题讨论就好。
最后,张主任说到了导读课的相关要求。首先要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建立阅读期待。利用情节片段、封面、封底等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可是问四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本什么书?讲述了什么内容?故事中会有哪些情节?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精华的部分一定要拿出来教学生做批注。选择有鲜明主张、深刻道理、巧妙构思、描写传神的地方做批注。批注须得是心得式的,要杜绝大量的描写或无意义的点赞。另外,导读课后要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之后要在全班开展分享课。
无论是写作课还是阅读课,从“指南”的解读中都可以知道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首先,老师要安排好自己的教学任务,才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要开阵教材之外的这些活动。看上去是教学时间安排的要求,实际上是对教学能力极高的要求。其次,老师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修养。老师要有广泛的阅读,要对阅读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并且还能有较为敏锐的眼光去找到与学生志趣相契合的切入点,这着实需要老师要有雄厚的积累才行。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能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讲好了,那不仅仅是教好了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孩子们的素养,也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充实和提升。
另外在教法上从张主任所说的《草原》和“表演读”两个例子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我之前有在网上观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其中包括不少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视频。在窦老师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表演读,通过去带动学生理解,通过读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内涵去获得自己的启示。而且读得非常夸张和长久。课堂上的学生似乎都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诵而完全投入到了课文中,并获得了真切的理解。这让我一度奉为学习的榜样,我也觉得学语文朗诵是重要的好方法。然而张主任的举例也让我感受到了,一味的朗读其实可能会损坏文章原有的底蕴。他说,自己看书,有看得泪流满面的时候,但是要他读出来就做不到。
由此我也知道了,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诵读虽然很不错,但未必适用于任何课文。因材施教,其中也应该包括根据教材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意思。而这期间的差别在于,朗诵是一种情感的对外表达,而默读是一种内在的理解。可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精力不容易集中,集中的时间维持得不长,再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表演读可能有助于他们的学习;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已经相对成熟,课文也相对较长,所以一味的“表演读”是已经不太适合的了。另外,有的文章表达的感情过于深沉,可能第一、二遍适合默读,等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就适合声情并茂的朗读了。也可能有的文章表面很肤浅,一读就能知道,但静下来默默读几遍可能就有不同的体验了。还有一篇文章对一个人是否会有启发还和这个人的经历、性格相关,广泛一点就是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相关,也是不能一刀切的。总之,教育是一项人与人的交流和创造,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固定形式,要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教学之路漫漫,充满挑战,也在挑战中充满无限的趣味,它让我们塑造着别人成长也充实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