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减负与增效

作者: 时间:2013-06-21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减负与增效

辛颖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但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但如何减负,怎样做能是真正的减负是函待解决的问题。以数学教学为例,教学引入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否学生就易于接受呢?人为的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是否会让学生学的轻松、理解深刻?不提分数是否学生就没有竞争压力了?减轻学困生的题量是否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很容易?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是否就减轻了学生的工作量呢?减负真的减了吗?教师所做的减负是否真的让学生感觉轻松了?

一、牵强的引入数学情境不等于减负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有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设置数学教学情境,在课堂引入及举例中常引入大量的图片或资料,牵强附会地联系一些实际,以为这样做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认知方面更为轻松。

一节课下来,这些引例及活动是否真的有利于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呢?

如以讲《正方形》为例,采取两种不同方式授课。

授课方式1:采取方式是用ppt,讲授法,引入时有生活中的很多图片,还用了个flash演示。

授课方式2:采取的方式是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利用给定的学具画正方形,并用所学的判定定理证明所画四边形为正方形。

具体形式:班级按4人一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抽签选题,与组内成员一起合作交流完成题目中给定的任务,有多种操作法的加分。最后选一名组员到台前与同学展示(可以用实物投影)

纸条1: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纸条2:一个长方形纸片,剪刀

纸条3:两条等宽的纸带

纸条4:方格纸,要求画边长不为整数的正方形

纸条5:直角坐标系,给定(2,0)(02,)(-2,0)(0,-2)四个点

纸条6:直尺、圆规

纸条7:菱形木框

纸条8:一个直角,圆规

纸条9:一个正方形,直尺

纸条10:四根长度相等的小木棍

纸条11:一条边及边上高相等的平形四边形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如何利用所给工具画一个正方形。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数学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构造正方形。老师再稍加引导,正方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了,并会灵活运用了,在各种活动探究中学生不知不觉去探究了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很轻松的就可以完成了。

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方式1采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貌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课下来,学生实际是在被动的接受的过程中,结果反倒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其效果远不如方式2中利用数学的工具探究学习。数学是一门工具语言,它源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学中一定要仔细斟酌不能随便引入。减负不等于将课堂内容泛化,不能牵强的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相结合,应该用数学自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人为降低难度不等于减负

教师为了学生学习得更“轻松”,人为地降低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教学的要求。在备课时将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中降低例题难度,在性质定理探究过程中只给结论忽视证明过程,在讲解中把难点讲解的“明白易懂”,他们认为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不会有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的疑问句就会减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学得越深刻,学生的负担就越轻。

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表面上减轻了负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人为的降低难度不能从知识的系统性、深刻性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这样做把本应该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大脑经过锻炼,克服一定困难,思维得以提升的训练过程由老师代办了。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问题时,如果只停留在三角形的范围内研究中位线,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不利于深入理解中位线的含义。而拓展到四边形,拓展到多边形,尽管表面上图形复杂了,需添加很多辅助线,但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中位线定义的理解,而且通过添辅助线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有利于学生纵向理解图形间的联系。

三、不提分数不等于减负

传统教学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那么在新课改中提倡减负,是否就应该不提分数呢?答案是否定的。

适当利用学生之间成绩比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习中更有动力,在个人之间的比拼中,在小组之间的竞争中,淡化学习的枯燥性,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学生在“清晰明了”中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 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对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的实质有极清晰的认识,使他们感觉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惑的,饶有兴味的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数学成绩不好,什么都不会,慢慢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小组合作中将组员中每次单元测验进行详细的记录。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哪些知识理解的很好,哪些知识掌握的不好,在清晰的认识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相应的制定改进方案。

2、学生在你追我赶中,淡化学习“负担”。

学生单元测验的记录是他们学习的成长过程,利用excel表格将成绩制作成折线图,让组内各成员不仅看到自己成绩变化的趋势,也看到组内成员学习的状况。客观的分析自己的成绩,综合考评成绩不理想,不代表每个知识点都理解得不好,在折线图的你追我赶中找到自信,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淡化了“负担”。

四、减轻学困生的题量不等于减负

现在很多学校在搞分层学习,将学生分ABCD四层,平时上课及作业部分有所区分。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学习时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进而达到减轻目的。但对于学困生,只做简单题,只解决当前问题,简单的减轻题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减负。

如学习分式加减这一章,如果只告诉学困生如何用最简便的方法教学生找到最简公分母,并让其记住总结规律:字母取不同,系数取最大,次数取最高。这样做法表面是减轻了学困生的负担。但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困生们不知道什么是系数、什么是次数。因而不仅不能减轻他们学习负担,更应该增加他们的题量。提前给学困生补小学学过的内容:一要补异分母分数运算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才教他们新的知识,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如何进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二要补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三要补同分母分数的运算。四要补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因而对于学困生不能减“负”,反要增加相关知识,才能从本质上做到帮助他们减负。

五、只教师“辛苦“不等于减负

在学校里临近期末是老师最忙碌的时刻,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很多老师认真准备复习课,专题复习、单元测验、课前测验、知识网络图、错题集等等,担心哪一个环节没有复习到。老师辛辛苦苦提供大量的试题和复习资料,以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复习,减轻学生的负担。

但试问老师的充分准备是每个孩子所需要的吗?错题集是每个孩子都容易错的题吗?

教师辛苦不如学生辛苦,但学生的辛苦需教师精心安排策划。

以《平行四边形的复习》为例

A方案:教师在各种教辅资料中精心挑选知识网络图,挑选“典型例题”,预设本节课的重难点,印学案制作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捋顺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在上课时以课代练的方式进行,对每一道例题进行讲解。试想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每一道例题是每个学生所需的吗?教师预设的难点是每个学生的难点吗?每个学生在复习课中真的都有收获吗?这种“习题演练”的复习课,教师备课时很辛苦,但却不一定有效。

B方案:复习作业:(班里同学自愿分组,完成作业)

1、请利用教材、教辅资料收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要选取必要条件。

2、将所选的各种判定方法进行分类并注明分类的标准及原则。

3、选择一个你最喜欢、你认为最终要的充要条件,并辅以3——5道例题,说明从这出发可以解决问题,在证明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

4、请整理并说明平行四边与其他图形的关系。

5、要求:在各小组讲自己的例题来证明这个证明重要时,其他小组要负责挑毛病,指定汇报组内的任何人回答。

相比较而言B方案让学生忙碌起来了,老师不觉辛苦,学生辛苦却也乐于参与,愿意接受这种有挑战性的工作,又能达到学习的目标,真正达到减负目的。

减负不能只做表面工作,牵强的数学情景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探究,难度降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不提分数不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题量的减少不利于学困生对知识的系统认识,教师的大包大揽不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们所提出的所谓“减负”,真正做到减负了吗?当学生认为解决问题是一种诱惑、饶有趣味的劳动,当学生个个是老师、个个有事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当学生自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学习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时,当他们乐学、愿学时,“负”才真正减了。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