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作者: 时间:2013-07-02

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王君

假若把语文教学比喻成在造一架飞机,那么它的一支羽翼就是阅读而另一支则是作文,两支羽翼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语文教学形成循环有效地对流。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就是关于阅读教学的问题,因为它是写作之本是思想之源,为此本人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并获得了一些好的教学成果。

一、 如何使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②],只教会了学生阅读却没有教明白学生应该怎样有效地阅读,如此一来,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路上只会越走越累。就像学生们经常说的那样,做语文阅读就是抓住梦的手跟着感觉走。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同阶段的老师选用的阅读方法不同而使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着手,渐渐的也就迷失了方向。那么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语文阅读方法的系统整合

由于现在语文教学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形势下,并且在这个人欲横流与利欲横流的时代纷繁的书籍质量也有待考究所以一线教师就需要一支相对较为统一的阅读指挥棒,对阅读教学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鱼目混杂的阅读方法教学书籍中进行方法的系统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教师吸收和整合的阅读方法下进行有效地阅读。当然这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进行阅读方法的整合?

1、由整体到局部的整合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阅读方法指导书籍都是从“字、句、段、篇”的方法指导整合的,虽然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讲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但有一点我们却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学习方法不等同于认知规律。而人的认知规律则是有整体到局部的就像我们见到一个人会先从他的整体上去认识他其次才是局部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在进行方法的整合时就必然要注意有整体到局部的整合,因为教师习惯了把一篇文章拆开来揉碎了讲,却忽略了整体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在更多的阅读中是以了解整体布局再看细节内容为主的。这就如同绘画一般先勾勒出大概轮廓才能进行细节的绘画与修改。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词到句到段的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没有一个明确认识。

由于近几年参与学校的阅读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在假期中就翻阅了十几本有关于阅读方法指导的书籍,就以此为契机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方法指导的整理。由于是一边整理一边做题实践所以在整理中就发现我们从点到面的阅读指导教学模式很容易削弱甚至掩盖读者对整体结构的理解。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我发现固有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之所以学生们不会用我们教授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有时甚至受到阅读方法约束,是因为在学生脑中呈现的都只是一个个点它没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打破思维模式从面到点的教学呢?既然学生正向的不能接受和理解为什么不能逆向的进行尝试呢?为此,我特意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在阅读课堂中进行了一节课的试验,效果让人出乎意料,那一节课就是集中的进行文章分段、分层,并不硬抠文中的词句。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对构段方式和分层不但有了熟悉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很快的拿到文章进行分析并说出分段和分层的依据。这样的课堂在实践中尝试了很多次,学生明显感到对段和层有了清晰的理解,并且在他们的作文中有了清晰地体现。大部分的学生可以写出结构清晰明了的文章并自述出自己的构段依据。

学生有了有效可行的阅读方法阅读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一件乐意而为之的事情了。正如孔夫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③]倘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尝到了甜头,他就会像蜜蜂采蜜一样勤奋了。

2、由易到难的整合

从我们上学之初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是从简单的知识学起,而我们在阅读方法的教学中却时常会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我们总是会单纯的认为字词理解是比较容易的,实际上它要比段和篇的理解还要难一些,因为我们的词语存在语境和语义变化的区别,随着不同语境的变化词语的意思也会千变万化。所以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词语,但是实际上解释起来却很难,而且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对阅读方法的整合时一定要注意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知识整合时建议把查找中心句和给文段分层分段放在一开始进行编排指导。这样学生会从开始的学习中获得信心,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不喜欢做阅读是因为他长期没有在阅读练习中获得成就感,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而且通过实践也证明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并使用阅读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 以片断打头阵集中进行练习

马克思曾在他的著作中说:“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④]那也就是说学科之间原本就存在着无形的相互联系的关系,我曾有幸旁听了2012年创新杯大赛的几节经典的数学课,但是在听课时我就在思考语文课堂教学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差别?其实这答案很容易找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方法运用示范的少,学生可以运用方法练习的时间少。当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它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切身的去领悟文章情感,而数学则更多的在于方法的运用。但是在阅读教学课上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是否出现了误区,只有空洞的方法说教没有有效可行的方法示范与练习,学生怎么能够了解并运用这些好的阅读方法呢?所谓的好方法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了它存在的价值,就如同市场上的商品一样,只有有了使用价值才会有相应的价值的存在。所以我们语文的阅读课堂是不是应该向其他学科借鉴一些经验,学习一些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跳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怪圈,让学生真正的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跃动起来。基于这点思考,我在进行校本阅读编写过程中贯穿了这个理念,在相应的方法指导下配有相应的例题及紧跟的5个片段训练。以往我们在语文课堂和阅读课堂中讲到的方法由于没有及时搜集相应的片段进行训练,时间一长学生就对此生疏了,等再一次运用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通过实践这样的一系列关于阅读方法而延伸出的片段例题和训练不但使学生充分深入的认识了这种阅读方法,更可贵的是使学生在多次的集中练习中自己找到了规律和适合自己理解的方法,从而学会了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 文章练习与写作紧密结合

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旨在写作,从阅读中汲取养分,通过长期的积累再进行输出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飞机要想起飞两翼缺一不可,学生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课堂起飞就必须掌握“合二为一”的方法,即把阅读的每一篇文章变成一篇写作的范文去读,在阅读的分析中找到与作文写作的结合点,这也就是现在很多学校所进行研究的读写结合。但是我这里的读写结合却与之有所不同,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排中打破了以往的编排模式,进行以文体为主线的编排。先通讲一篇关于写人的文章进行分析并处理相关的文题,随后紧跟着十篇写人的同类型文章进行练习。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写人的方法总结,通过学习主体对方法的总结与教师的写作指导补充形成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其他的写景、状物等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方法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从心里接受层次上来说它就比较容易被接受和认可了,那么运用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二次整合”能力

阅读教学倘若只依靠方法进行,学生学习的道路会越走越窄,因为现阶段学生学习方法的近期目的是为了应试,可是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学会考试,而更多的旨在教会他们爱上读书让自身产生阅读的“二次整合”也就是自己在阅读中学会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教师阅读教学具有一致性,但是学生的接受与运用方法却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这就使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自我学习有规律的整合变的尤为重要了。

1、方法整合

这个层面的方法整合是针对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整合,把自己不会的或比较容易遗忘的方法进行重新的整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效率并且切实的掌握阅读方法,使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中得以充分灵活的运用。例如我每次讲完一个小的章节后都会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整理,现如今由于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辅导教材和大家一味追逐学生考试成绩而长期忽略了由来已久的好习惯就是归纳总结,从而严重削弱了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就如同一只长期豢养在家中的猫,由于过于安逸会使它过分慵懒,这也就是现在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一届比一届懒的症结所在。

2、阅读中写作资源整合

语文难难在写作,其根源难在阅读中写作资源的整合。当今社会学生很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我的班级中在课外报班的学生就有20多人,跟有甚者一天之内报2—3个课外班的人不在少数,写作来源于生活,而如今的学生们的生活大多是在学校培训班中度过的,那么他用什么来填补那些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的经验感受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阅读,仅仅阅读就可以了吗?显然那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中的经验必定是二次经验没有切身体会那么深刻,况且阅读中的经验由于文章内容的不同经验相对比较松散,要想在写作中信手拈来就用想必还是要多下点功夫才行。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借力使力不费力”

长期有效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三、如何养成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是简单的方法指导所能达到的。这就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一个白色朗读的环境

白色朗读这个概念是在薛老师的一本班主任工作日记中看到的,初次看到这个概念时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随着对这本书的了解我渐渐地感觉到了白色朗读带给学生的感染。我是一个比较相信实践力量的人,所以在看完书中有关白色朗读的内容我就开始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研究实验,每天我都会在课堂上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文章的泛读让学生欣赏,以前很难控制的喧闹的课堂变的那么容易掌控了。当我完全投入的朗读时发现学生们真的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变的安静而有耐心起来,读起文章来也有了感情,时间一长学生们变的情感丰富起来。原来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培养是如此重要,而我们平时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实后来我慢慢的感觉到让学生爱上阅读的根本方法是让他从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而这一点在白色朗读中可以实现。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终身阅读我想这一步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要做到的,而且也是我们一直要坚持的一件事情。

2、创设一个集体阅读的环境

说到读书很多家长会说学生不愿意读书也不喜欢读书,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很奇特的,那就是不论怎样调皮不愿意也不爱读书的学生只要一走进图书馆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找一本书坐下来静静地看起来。所以长期以来我也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每一个教室变成一个小的图书馆,这样创设一个集体的读书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读书。于是我让学生每人带了2-3本图书建立了一个小的班级图书角,图书角建立后我又给每一个学生配备了阅读存折。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高了许多,下课起先是1-2个人在班级中看书,而后是4-5个发展到现在的10个左右,甚至有些原本很贪玩的学生都宁愿在活动课上牺牲自己玩的时间看书,渐渐的班里的学生在自习课上可以不用老师监督就自觉地看书了。可见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创设一个集体阅读的环境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3、营造述真情论真意的讨论环境

阅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就如同植物向土壤汲取养分一样。可是阅读还必须实现一个输出的循环流动才可以把无生命的书中的知识变成有灵动鲜活有生命的知识。这就需要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能够畅所欲言、沟通交流读书心得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述真情表真意的平台,使他把自己从书中感悟到的东西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回味体悟,在交流中逐步成长。并且以此把课堂以往的那潭死水变成有新鲜水流不断注入的活水,就如萧伯纳所说的一样“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⑤]我想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课堂老师更希望的是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景象,大家在唇枪舌战间体会到阅读的魅力和价值。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价值,同时掀起学生爱上阅读的火热狂潮。

总之给语文插上翅膀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方法和兴趣的道路上不要跌倒而一蹶不振,否则一切都将只是纸上谈兵。我会积极探索语文阅读的道路找到更多可以指引学生走出阅读沙漠的途径,使学生体味到文学绿洲的甜美与魅力。


注释:

[①]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②]出自《老子》

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③]“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孔子《论语·雍也》)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锐生,薛文华 主编

[⑤]萧伯纳名言

参考文献

1、李新旺,《教育心理学》,第78页,科学出版社,2011.9.1出版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见《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4、周一贯 《"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2002

5、期刊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儿童自然心性的挖掘 -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 2010(22)

6、薛瑞萍 ,《薛瑞萍班级日志》,第38页,长春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